“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以“具身智能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共同研判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探讨产业生态建设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本场论坛或将对我省把握产业变革新机遇、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产生深远影响
自1920年“机器人”(robot)一词在小说中首次出现以来,这一概念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其中,具备人类形态、能够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智能的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方向。我省作为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创新省份的先行者,在具身智能产业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合肥也正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重要新兴城市之一。
作为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的重要环节,9月20日下午,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的“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也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论坛以“具身智能驱动制造强国建设”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中国科协副主席尤政、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培根等权威嘉宾,共同研判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探讨产业生态建设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专家们的发言专业而深刻,充分体现了对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本场论坛或将对我省把握产业变革新机遇、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产生深远影响。
“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
在本场论坛上,记者了解到,通过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上实现了全面跃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产品门类中,22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省坚持“制造强省”发展路径,实现了从一个工业后发省份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5.5万亿元,由2020年的全国第十二位跃升到第六位,两化融合指标由全国第十五位跃升到第六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六位,其中结构优化指数更是跃居全国第二位,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迅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居全国第三位。
成绩斐然,令人振奋。那么,展望未来,制造业应朝着哪些方向重点发力?
论坛上,周济指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战略方向。”他表示,高端化需以创新驱动,以质量为根,以企业为本,推动制造业整体迈向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智能化,应以智能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绿色化则包括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必须以绿色能源为战略支撑,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新一代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高潮,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并将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周济说。
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
“智能制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它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周济在论坛中指出。智能制造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大概念,已经历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两代发展,如今正进入第三代——人工智能与制造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智能制造阶段。它是智能制造当前最高范式。
周济认为,中国及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原因之一正是抓住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而我省的数据也侧面印证了他的观点:预计在今年年底,我省将完成所有规上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周济指出,“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十六五”期间,将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他认为,对全国来说,要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任务还很艰巨。“但这是基础,数字化转型做不好,智能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周济说。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快速迭代演进。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引领产业变革,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论坛上了解到,在智能化升级改造方面,我省正加快“往前赶”,计划用两年时间,在省级政府层面拿出30多亿元资金,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快完成智能化赋能。
机器人的“鸿蒙系统”
先进制造业必然要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方向,为制造业智能化跃迁提供了全新的路径。论坛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发展的前景与应用场景。
专家指出,具身智能产业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范式,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发展的前沿方向,正在前瞻布局,逐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高阶发展的关键技术基础,赋予机器系统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使智能制造迈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化和智能化。
“具身智能”可以是一个机器手臂、四足机器人、六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也可以是人形机器人。它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走进物理世界,与不同的硬件的结合。周济表示,在新一代的智能制造中,人和信息系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授之以鱼”变成了“授之以渔”。
张立在分享中对全球具身智能产业格局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美国在核心算法、动态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创新领先;中国则依托雄厚制造业基础与丰富应用场景,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和生产国;欧盟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优势显著。国内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与落地挑战,如研发成本高、软硬件生态要求严苛、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标准建设滞后、数据采集成本高、制造成本远超市场接受度等。
他建议从五方面发力突破:完善政策法规与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强化技术研发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级分类的标准测试与安全评估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建设通用技术平台与互操作标准。
今年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我省的具身智能产业颇为引人瞩目。近年来,依托中国科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我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成为首个使用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埃夫特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主企业,并开发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去年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超过了17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五位。
在此基础上,全省共有涉及人形机器人高校院所研发团队13个,产业链企业约40家,已形成整机产品8个。其中,本体研发制造企业及院所10家、“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企业30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夫特智能机器人开发的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相当于智能机器人界的“鸿蒙系统”。
这给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安徽在具身智能领域从战略高度、技术维度到变革力度,均体现出先发优势与布局速度,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丰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