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原创视频
【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烈日暴晒下,有这么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8-07 15:36:09 责编: 刘东伟

烈日烘烤,难觅雨云。夏日的乡间,行人寥寥,斑驳的树影下听见阵阵蝉鸣声。有网友戏称,这个天是“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虽是玩笑却毫不夸张。8月2日,记者来到怀宁县黄龙镇菱湖村,站在毫无遮挡的田野边,明晃晃的太阳照的人睁不开眼,不消几分钟,采访的一行人便都大汗淋漓。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农人们早出晚归的劳作,就没有大众餐桌上的粮食蔬果。眼下持续的高温“炙烤”,正让农作物经受着干旱的考验。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菱湖村的田间地头也异常繁忙,从水利灌溉到施工清淤再到田间管理,浇灌着稻田生长的每一次用水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滴辛劳的汗水。

抗旱站工作人员:连续值班一月未归家

从路基边踩着石头下到河边,再穿过茂密的草丛,攀着楼梯,记者跟随杨联圩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王长宏到达杨联圩抗旱站。被皖水和珠流河环抱的杨联圩内有万亩良田,大多种植水稻,连续一个多月干旱少雨的天气,几乎让每个排灌站都在饱和运转。坐落在皖水边的这处也不例外。“早上五点多就来这里值班了,皖水上游已经出现干涸断流,我们这处较为低洼还存有一些积水,得尽量节省着调配着用。”负责这处杨联圩抗旱站的王长宏每天都骑着电瓶车四处观察周围农田的用水,再按需抽水灌溉。

穿着橙色的长袖工作服,带着帽子,全身晒的黝黑发红,顶着烈日站在泵头的抽水口处,王长宏觉得水流有些异常。“可能泵头附近吸上来了一些垃圾,进水处有点堵塞,水流小了不少,我得下水看看。”说话间,王长宏就脱下鞋袜,跳进浑浊的河水中。经过一上午的炙烤,河里的水已没有一丝清凉,随手试一下都能感受到水的热度直逼体温。王长宏将身体没入水中,双手扒拉着抽水口附近的垃圾,抓起一大把烂树枝,用力地甩上岸,这样的过程二十分钟内重复了十余次。身浸热水,头顶骄阳,上岸后的王长宏满手满脚都是泥泞。

没有急着换衣,沿着灌溉渠走了不到一百米,王长宏又来到一处小小的闸阀处,在旁边的树丛中捡上一根小小的树枝,二话不说他又是跃入湍急的水流中。“我们这里是木闸门,抽上来的水经过这里要十分注意,时不时就会渗漏,要经常检查。”正当记者疑惑时,泡在水中的王长宏主动解释起来。藏在湍急水流中的闸门缝隙无法用肉眼去确定位置,只能通过渗水情况仔细地用尖木棍一点一点去戳动检查。用绞细的蛇皮袋先临时堵住漏洞,再等排灌站不工作时进行补救。王长宏认真地处理完每一个细节,才浑身湿淋淋地爬上岸。

工作的地方没有洗澡设施,53岁的老王只是找条干净的毛巾擦擦身子,就又披上工作服开始工作。事实上,由于最近旱情严重,自7月2日起,王长宏已经连续值班一个月未归家,白天驻守抗旱站,晚上就在附近的杨联圩水委会里休息待命。

清淤的施工队员:每天8小时要喝3升水

在菱湖村距离杨联圩抗旱站约500米的一处灌溉沟附近,挖掘机师傅陈兵朋正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挑起灌溉渠中的树枝、杂草等杂物,再放到沟渠边。无需指挥,陈兵朋的每一次操作都是精准而又高效。“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时,都是顶着烈日。现在灌溉沟中水量本就不多,沟渠更易堵塞,及时清障才能保证末端抽水顺畅。”旱情蔓延下,陈兵朋坦言清沟的任务也变得繁重。

11点钟,经过一上午的连续作业,一股股热气已从挖掘机的机身中散发出来。尽管坐在挖掘机驾驶室的陈兵朋身处空调之中,但记者观察到小小驾驶室内,四面都是玻璃,热辣的太阳光从各个角度射过来,让人无处躲藏。“光有空调也还是热,我又安装了个小风扇在背后,降降温。”陈兵朋指了指固定在驾驶室后方的一台小风扇介绍说。

接近午饭时分,上午准备收工的陈兵朋将挖掘机熄了火并跳了下来。“咕噜咕噜”拿起一只巨大的水杯,就灌了个痛快。“这是超市能买到的最大水杯了,一瓶能装1500ml的水,坐在驾驶室里也流汗,水可是‘续命’的,一早上这杯子就能喝完!每天都得两大杯。”说笑间,陈兵朋汗水顺着脸颊滴到挖掘机上,瞬间即被蒸发。

精壮敦实的陈兵朋同样有着一身黝黑的皮肤,每逢暑热时节,连续的高温作业都让他褪掉几层皮。“一会中午回家,还得冲个凉,换身衣服,人舒服点儿。下午接着来干。”小伙子摸着头憨笑着说。

今年刚刚31岁的陈兵朋已经是操作挖掘机近十年的“老师傅”,他所在的本乡镇施工队共有5台挖掘机,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已难以满足全镇的清沟清障需要。施工队已从附近乡镇借用了多台挖掘机投入到这场抗旱奋战中。

种粮大户:拉着30多斤重的水泵、水管,每天跑数十个取水点

七月以来,菱湖村的种粮大户王邦学一心扑在自己的300亩糯稻田里。“眼下正值糯稻拔节期,需水量大,缺水会直接导致成熟期的稻穗空瘪。”看着一片绿油油的“宝贝疙瘩”,面对持续的旱情,老王还是忧心忡忡。

从稻田附近的村民家拉过一百多米的电线为水泵接上电,脱掉凉鞋,踩着泥泞下到灌溉沟将水泵放好,再接上水管放到稻田,三四十分钟后再拉着30多斤重的水泵、水管换地灌溉。王邦学的工作是和时间赛跑。“天热,只请到了一个工人,我俩分头干,围着稻田跑,就是为了给稻子‘喝饱’水。”忙活完一个灌溉点,老王一边用帽子扇着风,一边气喘吁吁地说。

王邦学买了12个水泵分散在稻田各个点,以减少每次来回搬运的繁琐。但300多亩的稻田里,12个还远远不够,仍免不了人力扛着机器水管四处跑才能顾得周全。“这灌溉点可真不好找,这田不是一马平川,有高处有低处,高的地方附近又不一定有灌溉渠,或者接不到电,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大不了多跑几个灌溉点,只要有水,这都能解决。”说起灌溉的难,老王仍显乐观。

“只要有一线抢救稻苗的希望,我都不会放弃。”为了这个目标,王邦学每天泡在田里十几个小时。脚上总是沾着泥,衣衫整天泡在汗水里,早晨四点多起床,夜里十点钟回家是他的常态。“没有水,其他的田间管理都将归零,眼下就是集中精力搞灌溉。”为了保证稻田的灌溉用水,王邦学不仅中午从不休息,夜里也是带着头灯绕着稻田抽水放水。三百亩的稻田,靠着两个人力,每天的极限是保灌溉一百亩左右,三天才能为整片稻田浇灌一遍。灼灼烈日,大地的水汽快速蒸发,王邦学一刻也不敢停歇,跑赢时间是保收成的唯一途径。

上午十二点多,老王没有急着回家吃饭,仍准备骑车赶往下一处灌溉点。暴晒下的车座已是烫的手都不敢放,老王却是放好水泵水管,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骑着车慢慢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文字:洪放 张文涛

图片:吴文兵

视频:罗广心

    相关新闻
【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热气腾腾”的地方,他们用汗水“浇筑”美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