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革命文物,闪亮的英雄模范,贯通的精神血脉、嘹亮的文艺号角,承载江淮儿女的光荣奋斗历史,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是连接安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江淮儿女向着峥嵘历史和现实奋斗实践找到答案,凝聚精神力量,续写新时代发展“创业史”。
“传家宝”
——一寸山河一寸血,安徽革命老区县有68个,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功勋
阳光洒在八百里巢湖上,浩瀚的湖面泛起粼粼金光,在合肥市滨湖新区最南端,渡江战役纪念馆主场馆犹如两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舰首面向巢湖、直指长江。
年轻的讲解员石慧不会忘记两年前那个阳光炽烈的下午,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她全程担任讲解。她说,“这里每件实物都有一段无法忘怀的历史,每张图片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安徽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老区县就有68个,占全省县市区的64%。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里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安徽博物院《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张理想摄)
皖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红色热土,“将军县”金寨享誉全国;苏皖交界的滁州来安,皖东烈士陵园纪念塔高耸,新四军在这里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泾县巍然而立。皖北曾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淮北市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和双堆集烈士陵园见证那场殊死的、改变后人命运的历史大决斗……一大批重要红色遗迹,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缅怀。这是江淮儿女的“传家宝”。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成为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课堂;每一件红色文物,都在时时提供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党性修养的“营养”。
“启明星”
——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的鸿篇巨制里,镌刻着一个个熟悉的安徽名字,他们是江淮儿女的典型形象,是浩瀚夜空最亮的星
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没能汇合,却都通往了——繁华大道。
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牺牲的生动形象引起强烈共鸣。延乔路在网络“刷屏”,成为合肥广大市民缅怀英雄的热门“打卡地”。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资料图片)
从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到早期重要领导人陈延年、陈乔年、王稼祥、王步文,从开国将军李克农、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从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到时代楷模李夏,翻开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的鸿篇巨制,我们看见一个个熟悉的安徽名字……
江淮百年峥嵘岁月,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是江淮儿女的典型形象,是浩瀚夜空最亮的星。
岳西县的王步文故居,再现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光辉的战斗历程;泾县的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展现革命者献身革命事业的历史情怀;巢湖市的李克农故居,展陈“龙潭三杰”之一的传奇经历;怀宁县的邓稼先故居,讲述一代科学巨匠的报国故事……一座座屹立在当地的精神地标,通过陈列文物、生动讲解,让英模人物活在人们心里,激发“自有后来人”、“吾辈当自强”的斗志,指引人们继续披荆斩棘向前进。
“导航塔”
——江淮大地发端孕育的精神“灯塔”,丰富民族、时代精神内涵,激励引导人民继续攻坚克难、扬帆远航
一个急弯,再一个急弯……大约40个急弯之后,汽车驶入金寨县斑竹园镇通往沙河乡的S448省道柏树冲段。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就位于沙河乡楼房村的周氏老宅。“1947年底到1948年春,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部在此运筹帷幄50余天,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路线、方针与政策。”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说起这里的历史风云。
巍巍大别山,铮铮英雄魂,凝铸成牺牲奉献、拼搏奋进的大别山精神。胡遵远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新时代,我们不再面临枪林弹雨,不再需要爬雪山、过草地,但还会遭遇很多困难和阻力,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弘扬大别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继续做到忠诚、奉献、奋斗。”
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的红色遗址——赤城县邮政局,是安徽境内第一个苏区邮政局。(资料图片)
中共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赓续、拓展瑰丽精神谱系的历史。传承弘扬这个精神谱系,追根溯源我们是谁,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加坚定要到哪里去、实现什么样的理想。
革命战争年代的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老区精神、渡江精神,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阶段的淠史杭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江淮大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是安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江淮儿女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正成为激励引导江淮儿女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代动力。
“冲锋号”
——各个艺术门类持续推出优秀红色作品,成为江淮文艺百花园中的耀眼花朵
从《红梅赞》到《青春作伴》,再到《共产党宣言》,近年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红色题材三部曲”。主演袁媛说:“出演黄梅戏红色题材是挑战更是机遇。每一次排演,都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
红色主题,是文化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珍贵文物马毛姐一等功臣红布五角星(资料图片)
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创作的红色版画,文学家陈登科的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画家鲍加的油画《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安徽话剧院的话剧《万世根本》……100多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各个艺术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红色作品,成为江淮文艺百花园中耀眼花朵。
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首度呈现新中国70年治理淮河的恢宏画卷;广播剧《渡江小英雄》,以“渡江英雄”马毛姐为原型,讲述解放战争时期安徽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故事;黄梅戏《邓稼先》生动再现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实现强国梦中的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展现大别山革命巨澜中老区人民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情怀……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剧照(李博 程兆 摄)
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以红色文化活起来,“潮”起来,铸魂固本、成风化人,红色基因镌大地,江淮儿女奋斗情怀永不老,人民的江山代代传。
出品:皖派工作室
撰稿:张理想吴晓征 晋文婧
视频:罗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