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省委文件
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5-09-12 18:11:12 责编: 武静

为推动消费升温扩容提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消费能力提升行动

(一)稳定居民就业。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及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施岗位挖潜扩容、“技能照亮前程”、“百万大学生兴皖”、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等行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2025年争取带动18万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业。规范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0个。依法严惩恶意欠薪等违法失信行为。

(二)促进居民增收。制定居民增收方案,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等,强化产业联农带农。2025年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动居民减负。落实育儿补贴制度,开展儿科服务年行动。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根据国家部署,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动态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四)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金秋”行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和文旅服务,对帮销达一定规模的企业按规定给予支持。探索乡村产业运营新模式,支持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消费帮扶平台,对带动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成效较好的平台按规定给予支持。实施长三角结对礼遇活动,鼓励向对口帮扶城市发放文旅消费优惠卡。

二、实施新型消费培优行动

(五)引育首发经济。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安徽开设首店,力争2025年引进200个以上中国首店、安徽首店。支持知名品牌举办新品首发活动,提升首发活动商品通关便利,支持发展保税展示交易。支持文艺院团举办一定规模的首演首秀活动。

(六)丰富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夜食、夜购、夜游、夜健、夜展等主题街区,积极引入裸眼3D、全息光影等新技术,组织开展光影秀、音乐节、非遗体验等特色夜间活动。鼓励建设一批24小时书店、“不打烊”健身房,支持文化场馆、科技馆等开设夜间专场。

(七)发展IP经济。支持组建安徽省影视拍摄服务机构联盟。编制安徽拍摄资源目录,对效益较好的短视频、微短剧、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新业态项目按规定给予支持。支持将“武王墩”“六尺巷”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文化IP。鼓励引入国潮文创、谷子经济、剧本娱乐、线上演播等IP消费业态。引导消费品制造企业与国内外知名IP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完善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激励机制。

(八)培育“人工智能+消费”。加速大模型在汽车、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支持企业开发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穿戴等产品,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鼓励引入智慧停车、智能导购、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智慧商圈、街区、门店。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医疗”,推广智能医疗助理应用。

(九)促进新兴消费。安全规范有序开发飞行培训、空中游览、航空表演、私人飞行等“低空+”应用场景,2025年建设30个标杆场景。支持沿江码头融入长江邮轮路线,打造“邮轮+景区”等联动旅游产品。支持建设一批高品质冰雪场地,开展长三角滑雪邀请赛等活动。依法依规有序开放水域、山地、林地、草地等资源,支持发展户外运动。支持建设一批融合“吃住行游娱购”等为一体的汽车露营地,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高品质自驾游目的地。拓展托管、医疗、美容、保险等宠物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甜蜜”经济。

(十)打造消费新场景。建立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机制,建立重点企业项目招引目录,发布消费场景创新“揭榜攻关”清单、供需合作机会清单和要素资源供给清单。打响“皖美消费新场景”品牌,每年推出一批消费新场景,对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场景企业按规定给予支持。支持工会、学校等组织开展新型消费体验活动。

三、实施传统消费升级行动

(十一)创新商贸零售形式。支持传统商超调改升级,引进知名零售企业会员店、超级商业综合体等,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消费业态。支持合肥等市建设市内免税店,支持优质商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鼓励经营主体跨境直采,引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的优质商品。

(十二)提升餐饮住宿品质。培育一批“美食街区”“美食名镇”“美食名村”,办好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推广透明厨房,鼓励提供“三减”食品和个性化菜品定制服务。支持创建“中国绿色饭店”“绿色餐饮国家标准达标门店”,对获评全国甲级、乙级民宿和“皖美金牌民宿”20强按规定给予支持。

(十三)升级居住生态。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优化公积金贷款、卖旧买新、住房补贴等政策。推进货币化安置,探索房票跨区域流通和用于二手房换购。扩围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支持家电家装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培育家政服务品牌,开展家政服务企业、人员星级评定,2025年开展家政技能培训25万人次、新增10万名家政服务人员。支持举办社区文化节、邻里运动会、村超村晚等活动,促进邻里和谐。

(十四)推进汽车“换能”。党政机关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适配车型依法依规入围公务用车框架协议。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与充换电、维保售后、金融等服务协同下乡,落实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2025年建成4.8万个充电桩,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友好省份。推动二手车异地交易、出口二手车转让登记“一证通办”。

(十五)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支持建设一批“单位内”“家门口”“社区旁”托育机构,推动托育服务与职工上下班时间衔接,2025年底全省幼儿园开设托班比例达30%。开展“多彩研学安徽年”活动。支持发展嵌入式养老,2025年建成不少于13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适老化改造产品按规定给予支持。提升老年助餐服务,丰富老年教育供给。打造100条研学康养特色线路,争取“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列车在安徽增设站点。

四、实施外来客源引留行动

(十六)大力“引客入皖”。扩大入境消费,设立境外游客通关、通信、支付、购票等一站式服务中心,支持旅行社开发“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配旅游产品,对旅行社入境游接待、包机和境外营销给予支持。加力引入省外游客,支持在线旅游代理商平台开设“皖美消费”专区,对引客成效较好的平台按规定给予支持。

(十七)支持举办高流量活动。积极引进演艺、体育、展会主办企业和经纪机构,支持举办一定规模的演唱会、体育赛事、售票展会等。积极承办国际赛事,全力申办全国性赛事,培育一批皖字号品牌赛事。支持引入国际知名展览项目,扩大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影响力。实施“皖美呈现”“皖美好剧”“皖美时刻”专项计划,开展“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展示,推动黄梅戏等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十八)推动活动流量转化。鼓励开展“机票、门票即消费券”活动。打造“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展会去旅行”等特色品牌,在大型活动举办期间开展商场促销、门票减免、消费券发放等联动促消费活动。支持在流量商圈、重点景区、星级酒店、机场车站等布局打造“安徽有礼”旅游购物专区。

五、实施消费设施提升行动

(十九)建设知名消费地标。支持因地制宜建设显示度高、带动性强、多业态融合的知名商业地标。支持合肥市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芜湖、阜阳、安庆等市建设区域消费中心。支持黄山市建设世界级景区和高端服务业集群。

(二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合肥区域航空枢纽,支持增开国际航线。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支持快递物流企业丰富市县共配中心功能,布局建设配送前置仓、冷链仓等设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按规定给予支持。开展乡村休闲度假综合功能区建设“三师联创”试点。完善社区型商业,加快配齐社区居民服务网点。

(二十一)打造新型消费空间。统筹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和消费场景创新,支持利用老旧厂房、桥下地下等空间发展消费新业态,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规定纳入“城品活力贷”给予贴息支持。支持申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2025年打造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30个、改造提升特色街区10条。支持公共文化场馆拓展消费服务功能。

六、实施消费环境改善行动

(二十二)打造皖美品牌方阵。培育一批省级消费品行业“工业精品”,对中国消费名品、标志性产品、“三首”产品按规定给予支持。实施“皖美农品”行动,2025年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品牌20个、产品品牌100个。支持企业参加“皖美品牌周”系列展会活动。鼓励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安徽站)活动,引导外贸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二十三)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安徽”行动,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2025年培育放心消费基础单元500个。推行异地异店退换货服务、先行赔付机制,力争2025年新增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万户。强化预付卡部门联合监管,建立预付卡管理系统,探索“安心付”“先享后付”试点。

(二十四)强化职工权益保障。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强制度落实监督。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体检、女职工“两癌”筛查。拓展工会会费开支范围,增加文旅消费项目。

七、实施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

(二十五)优化大型活动审批。严格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推进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许可“一件事”改革,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提高可售(发)票数量。大型营业性演出审批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落实“一次审批、全国巡演”,在举办单位、参演团体、演员、演出内容不变前提下,一年内实行“一次申请、一次许可”,后续演出活动实行巡演地备案,备案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二十六)有序减少消费限制。减少不必要行政检查,对大众消费场所无事不扰。放宽商业外摆限制,实行线上即报即办。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位错时开放共享,允许设置夜间动态停车位。加大夜间经济集聚区公共交通运力保障,鼓励大型活动期间开设公交接驳专线、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拓展研学游区域范围,引导学校组织小学生在市内、中学生在省内开展研学游活动。

八、强化政策支持

(二十七)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把提振消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政策协同、上下联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不制定配套文件。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督促任务落实。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消费大数据监测平台,细化服务消费统计监测。支持组建安徽省消费创新联盟。

(二十八)强化投资支撑作用。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支持建设一批消费品、消费装备等领域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速消费品升级,实现产业和消费良性互促。

(二十九)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加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普惠消费券发放力度,对失业人群、灵活就业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二孩以上家庭等群体给予重点倾斜。

(三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制定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实体、消费供给主体金融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探索开发放心消费保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保险。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深度参与提振消费系列活动,探索发展文旅、绿色融资租赁等业务。设立消费类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按规定给予承保机构风险补偿。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