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心电图要贴电极片,现在不用接触,直接躺下就能出监测结果,太方便了!”在合肥高新区长宁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的健康体验区,刚体验完“非接触心脏监测服务”的刘大姐难掩兴奋。
近日,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非接触式心脏监测仪及中风风险评估产品在该市长宁中心落地应用,为居民带来“无感”健康服务新体验。
“通过中科知奇的技术设备,老人的睡眠质量及心脏健康得分等数据,都能在手机端实现远程清晰查看,为我们开展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合肥高新区永和社区党委委员马丽霞说。
这项技术的落地,是安徽不断拓展场景,进行应用创新的缩影。从日常生活中找需求,以场景为牵引,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围绕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安徽开放“人工智能+”场景机会300多项,引育埃夫特、芯动联科、智象未来等一批细分赛道领军企业,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
在位于芜湖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的中控室里,大屏上呈现出整个工厂的核心生产数据,可以实时监控生产情况。
为加速水泥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海螺集团携手华为进行技术攻关,打造了首个水泥建材行业AI大模型。
“海螺水泥依托工业场景数据优势,与华为算力资源深度协同,构建起云边协同的AI运营体系,实现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年减排二氧化碳6300吨。”海螺水泥数字板块安徽智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王涵介绍。
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多的行业率先应用,我省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赋能制造业水平。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249个、数字化车间1266个,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居全国第2位。
在合肥,AI上岗全天候守护城市安全生命线;在蚌埠,社区生活开启“智能模式”;在黄山市歙县,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聚焦现代城市治理、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安徽各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多元场景的创新应用,让这项技术在现实土壤里“落地生根”。
( 本报记者 鹿嘉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