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聚力推动新兴领域党建破题攻坚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5-30 07:00:22 责编: 徐文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更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组织部门应立足职能职责,强化统筹协调、聚力破题攻坚,推动党建工作与新兴领域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变“单一”为“整体”,汇聚齐抓共管攻坚力。针对新兴领域点多、线长、面广和较为分散的特点,需要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同步推进,有形覆盖、有效覆盖同向发力。强统筹聚合力。突出系统集成、整体联动,加快构建“地方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条块联动,形成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格局。强设置育组织。实施新兴领域党建攻坚行动,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突出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根据党员流向、特点、兴趣,以地缘、业缘、趣缘为纽带,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持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强规范提实效。以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双联系”制度,引导新兴领域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发挥党组织引领政治方向、促进生产经营、凝聚职工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变“管理”为“关爱”,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坚持围绕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推动基层党建从“单向管理”向“双向服务”转变,将党的工作做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里。打造暖心“友好场景”。聚焦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等现实问题、小事急事,加快在重点商圈、社区、楼宇等布局“友好场景”,统筹现有资源,打造综合型友好驿站,构建“三公里”服务圈,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阵地体系,让新就业群体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闲时能充电、心烦能倾诉。实施安心“关爱举措”。整合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险、职业帮扶、权益维护等方面政策措施,构建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新就业群体“一码直达”、“码”上反映诉求渠道,实现新就业群体急事办得快、难事办得成。建立新就业群体关键小事服务清单,常态化开展“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暖“新”子女托管等活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后顾之忧。推行贴心“赋能行动”。建立线下“党员微课堂”、线上“党课云端学”,量身定制红色思政研修、学历技能培训等实用课程,通过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为新就业群体赋能充电,实现政治和本领双提升。

变“被动”为“主动”,激活服务发展向心力。聚焦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新兴领域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通道,实现党建发展同频共振。双找双融促治理。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双找双融”,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属地管理优势,推动党员找社区、社区找党员;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推动党员融入社区、融入治理。持续推进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八有八建”,推广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攻坚队,引领党员主动参与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工作,推动更多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党建聚链促发展。以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党组织为牵引,将不同隶属关系的产业链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党组织全部纳入产业链党委,围绕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质量效益,推动组织共联、人才共育、活动共办、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常态化开展助企纾困行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强劲动能。先锋带动促引领。加大力度选树“新”榜样,带动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浓厚氛围。加大力度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优秀党员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两优一先”表彰人选,不断增强新兴领域群体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 ■ 周文芳  作者为滁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相关新闻
三代种粮人 后浪推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