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池州
走入田间地头 探寻富硒“密码”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5-07-11 11:40:51 责编: 李桑

7月8日,在池州市石台县大山村文森卡硒米种植基地,规整的稻田如绿毯铺展。

“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富硒稻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面对前来学习调研的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基地工作人员格外热情。

该基地有两千六百亩富硒稻田。在基地步道上,实践团队与工作人员边走边交流,解锁硒米种植管理知识。据介绍,该基地注重品质把控,从选种开始就严格筛选,在播种与成苗阶段精准控制密度。由于山区种植面积小,受地形影响,基地的耕地和收插秧工作都是由人工驾驶小型拖拉机和插秧机完成,既保证富硒稻的产量,也保证了其品质。

“稳定的硒含量是富硒米的核心指标。”工作人员介绍,基地稻米硒含量大多稳定在50至85微克/公斤,最高可达500微克/公斤。

然而,种植过程并非坦途,山区病虫害以及夏季高温与降水不均导致的水源紧张,均成为亟待克服的挑战。为此,基地积极引入科技力量,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药,持续完善灌溉设施等,以现代化、科技化助力种植。

虽热浪滚滚,但稻田里几位头戴遮阳帽、全副武装的农户正在忙着施肥。实践队成员们走入田间地头,向农户请教施肥技巧。

“施肥要均匀,过少则稻苗养分不足,过多了则易营养过剩 。”在农户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在一次次挥洒中体会到了粮食种植的艰辛与学问。

劳作间隙,成员们与农户交流,听他们讲述基地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技术和规划,收入稳定了,日子也更有奔头。”农户们的质朴话语,让实践队员们更加认识到了产业振兴对乡村的深远意义。

“经历一天的调研实践,大家收获满满。”队员们表示,通过活动了解了硒米种植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参与田间劳作了解了农业生产的不易。后续,实践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从完善灌溉设施、优化无人机操作培训等方面发力,助力基地解决实际问题。

(通讯员 沈姝玥 刘竞航)

    相关新闻
【记者走江淮】“板凳会”上共话民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