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阜阳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及省委常委会赴阜现场办公会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建设制造、农业、消费、交通、生态、科技、人才、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十个区域性强市”,阜阳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位势进一步提高,在皖北地区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彰显。2023年,阜阳市GDP预计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保持总量全省第4、皖北第1的位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位居全省第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2亿元、位居全省第2,增长9%、位居全省第4;工业投资增长33.9%、位居全省第4,制造业投资增长27.4%、位居全省第5。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跃升至全国第14位,在全国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位居第18位。
阜阳市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制定学习贯彻政治要件任务清单,明确8个方面50条重点任务,“一线+闭环”推动落实,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扎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工作。
系统构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的“四梁八柱”。阜阳市结合实际,提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的总体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大转变的“1+4”实施意见和打造“忠专实”“勤正廉”干部队伍实施意见,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落实机制,对阜阳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进行总体谋篇布局,充分发挥皖北龙头城市作用,勇担“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命任务,勇当皖北全面振兴排头兵,全力争当“上进生”“全科生”,既为阜阳一域争光、又为安徽全局添彩,奋力走出新时代阜阳高质量发展新路。省委常委会赴阜现场办公会召开后,谋深谋细谋实省领导交办事项落实清单86项347条、需省级层面帮助解决重要事项对接落实清单46项196条,有力推动省委部署要求在阜阳落地见效。
阜阳市创新实行重大决策“一对标三审查”工作机制,确保重大事项决策及落实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符合群众利益、符合基层实际、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及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扎实推进 新型工业化
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阜阳市坚持创新导向、规模导向、就业导向,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建材、高端纺织服装等八大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投资千亿计划和“三个百亿”行动为支撑,以系统落实“六抓工作法”“五管五必须”等机制为方法路径,树立产业链思维,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逐步挺起了产业发展的“脊梁”。“新三样”加速聚链成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上限上企业发展到230家,江淮中重卡年产10万辆技改项目基本建成,祺力高端礼仪车和比亚迪、立讯精密等汽车零部件重大项目加快成长;先进光伏已投产、在建和签约落地N+型太阳能硅片20GW、TOPCon电池35GW、组件31.5GW;全球规模最大的年产3GW钙钛矿光伏电池组件、年产1200吨钙钛矿材料生产及光能研究院落户阜阳,同步谋划30GW钙钛矿电池组件项目、年产万吨级钙钛矿材料生产项目、钙钛矿组件设备项目,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24天;已投产和在建石墨烯铅酸电池、铅碳电池产能34.5GWh,年产新型铅蓄电池占全国产能的1/5、全国规模最大,已投产、在建和签约落地锂电池24GWh、钠离子电池25GWh,搭载阜阳海钠科技生产的钠离子圆柱电芯全球首款钠电池车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能力60万吨/年。
大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阜阳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6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305家,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综合成绩全省第三、皖北第一,欣奕华入选2023年度科创独角兽100强,昊源化工连续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纽龙船舶全球最大缸径柴油机气缸套国内首制件下线,金泰光机电130英寸液晶显示屏生产线投产,光敏剂项目获国家先进制造业专项支持,吉祥三宝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豪家管业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直接进入创新层挂牌企业。
大力实施项目谋划提质、项目建设提速和“双招双引”提效行动。阜阳市坚持每季度集中签约、开工、观摩等机制,去年成功举办阜洽会、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大会、绿色食品产业大会等活动,2023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2个、总投资2096亿元,7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今年初总投资336.6亿元的第一批3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79亿元的4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投运,总投资456亿元的81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大力实施开发园区效益提升行动。阜合园区、界首高新区跻身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入选数量皖北第一,颍东经开区、颍上经开区和界首高新区获评省级经开区、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
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阜阳市连续四年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羚羊平台认证企业7009家,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别达19个、116个,天鸿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智能工厂跻身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扎实推进 新型城镇化
大力提升城市能级。阜阳市大力实施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总投资60亿元的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加快建设,阜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期顺利竣工,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和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扎实推进现代化“滨淮拥湖”Ⅰ型大城市建设,阜城建成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升级。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阜阳市深入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新入库限上单位423家、总数达1779家,“城南之夜”“颍州里”等夜经济日益繁荣,斑马音乐节等广受好评,双清湾水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阜阳市新增街头绿地游园40个、完成口袋公园建设37个、建成绿道23.5千米,阜城建成区绿地率41.54%、绿化覆盖率45.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45平方米,“河湖风光、水城风韵、都会风尚”的城市风貌加快塑造,获评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太和、颍上、临泉、界首上榜全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全市3个乡镇入围2023年全国千强镇,其中田营镇居106位、安徽第一位。
扎实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擦亮底色,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阜阳市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和智慧农业工程为支撑,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总产107.4亿斤、小麦最高单产898.2公斤/亩,均居全省首位。
打造特色,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暨肉牛振兴计划。阜阳市按照“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思路,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207亿元,2454亿元、均居全省第一,规模牛场发展到430个、肉牛饲养量46万头以上,均居全省第一。
增添亮色,高质高效推进“千万工程”。阜阳市聚力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展现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批13个精品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97个、总量达837个。
提高成色,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阜阳市脱贫群众人均收入增长15.7%,出列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75.1万元、增长22.7%,41.37万脱贫劳动力全部就业。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阜阳市序时推进国家、省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村占比87.5%,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30.8%、较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 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阜阳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按照“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业主用、金融支持、各方共赢”思路,高质量筹建安徽(阜阳)高等研究院,深化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江南大学的合作,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72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07家、全省第4。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阜阳市大力实施“颍淮英才计划”,“接您回家”活动迭代升级为“三接三业”,先后在30余所高校开展43场次“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去年以来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阜来阜就业4.45万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阜阳、留在阜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阜阳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56所,高考再创佳绩、去年被清华北大录取44人,组织选手在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一金二银优异成绩,阜阳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复本科专业独立招生,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扎实推进 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阜阳市深化国资国企与投融资联动改革,金种子集团引入华润战略投资后营收增长33%,股权变现发起设立的产投基金已招引落地11个高科技项目。“三转四像”特色办学模式入选“全省十大改革案例”,西门子公司与阜阳技师学院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培训认证和工业技术认证培训中心及工业控制、工业4.0技术平台实训室等。
优化营商环境。阜阳市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和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在全省率先建立民营企业家“四个约见”机制,荣获“2023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2023(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双项殊荣,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14.6万户,总量达84.5万户、全省第二。
强化开放合作。阜阳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合肥、苏州、上海市徐汇区、松江区和临港集团等链接合作,苏阜产业园区正式揭牌、苏阜合作产业开发公司实体运行,去年长三角地区新签约项目293个、总投资1165.9亿元,对外开放的“窗口”越开越大。
扎实做好 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用情解决民生诉求。阜阳市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坚持把8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发展民生事业,深入推进省市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建成交通路口遮阳(雨)棚104个、停车泊位4.1万个,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263个,改造提升城乡菜市72个。建立“民声呼应”平台工作体系和闭环办理机制,把“两有三解”作为“民声呼应”重要渠道,2023年办结诉求164.4万件、办结率达98.8%,“智慧劳动监察一体化平台”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经验案例、全国数字政府建设实践领航案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集成联办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用心提升公共服务。阜阳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每千人口床位数达7.35张,三级医院增至17家、全省第二,“三甲”医院6家、全省第三,全部与全国高水平医院联合办医,市人民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第一方阵、全省地级市第一,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杨广顺团队、中国基因专家洪专教授等一批医学界大咖“牵手”阜阳,为群众就近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总投资146亿元的喝上引调水工程加快推进,570万人实现水源替换。
用力维护社会稳定。阜阳市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试点经验全省推广,全域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颍上县村嫂理事会入选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十佳创新案例,太和巾帼志愿者协会“和大姐”入选女性社会组织全国展示项目,市中院一揽子实质性化解涉企关联案件入选“2023年全省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依法支持丧子老人行使“隔代探望权”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扎实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阜阳市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并网规模达498.9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颍上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界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省“碳达峰”试点园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竣工面积的99.4%,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新风尚。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阜阳市PM_2.5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二、连续六年下降、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连续三年获省督查激励,成功获批全国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阜阳市大力推进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人工造林7464亩、退化林修复3.5万亩、森林抚育4.6万亩,阜城深层地下水水位较2021年抬升4.5米、连续两年回升、取得历史性突破。
扎实推进 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阜阳市新当选中国好人5人、安徽好人3人,均居全省第1,累计分别达131人、163人,徐淙祥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全国十大“诚信之星”。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阜阳市积极培育管仲老街、太和书画等文化产业品牌,王家坝闸、管子文化等首批8个城市IP加快培育,4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奖。
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阜阳市谋划打造淮河风情百里画廊、梦里水乡烟火人间、诗画颍淮美丽“阜”道等重点旅游线路,去年旅游收入285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6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省第一。
扎实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阜阳市坚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严格按照“忠专实”“勤正廉”要求选人用人,选派2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省直单位、长三角地区、市产业链专班等跟班锻炼,广大干部的战略视野、思维眼界进一步打开,能力素质、干劲闯劲进一步提升,真抓实干、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振。
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阜阳市大力推行“一线+闭环”工作法和“上前一步”工作品牌,扎实开展“学先进、补短板、树品牌”活动,深入实施“六个专项整治”,打出了一套作风建设“组合拳”,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大为提振。
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阜阳市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加大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力度,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本版文图由中共阜阳市委政研室、阜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