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游客在黄山市休宁县枧潭景区漂流消暑,乐享清凉。视觉中国供图
当城市在热浪中喘息,池州牯牛降清凉的山风正裹挟着醉人的草木香气,慰藉游人滚烫的皮肤。
贴近百米瀑布沐浴水雾,踩着凌空栈道体验惊险,跳进清澈溪流尽情嬉水……暑期里的牯牛降,为游客打造了天然的空调房,一拨拨来自长三角和北京、山东的游客前来度假,让每个毛孔都咕嘟咕嘟喝饱负氧离子。
绵绵酷暑,如何觅凉?江淮大地开出的皖美“凉方”分外解暑。这个暑期,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山野避暑清凉秘境”“水畔狂欢亲水乐园”“乡村度假田园牧歌”“城市夜游烟火小城”“研学亲子夏日成长”“文化盛宴艺术之夏”等六大主题产品,开展2100余项文旅活动,满足全年龄段游客的多元化出游需求。
芜湖马仁奇峰景区,白天邀请游客体验云雾缭绕的“雾森秘境”,夜间为游客准备热闹的摸鱼大赛,大人孩子齐上阵,挽起裤脚踏入水,与鱼儿来一场亲密接触,畅享亲子间的欢乐时光。滁州琅琊山景区,推出暑期文旅大集,红红火火开启第十届中国农民歌会滁州文旅主题展演周,主题K歌夜夜秀,从怀旧老歌到国风潮音,人人都能当主角。歙县徽州古城,许村镇20多位村嫂耍起“许村大刀灯”,锣鼓铿锵振奋人心,灯光刀影摆开迷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竹木之美与文化之魂。
从淮北到江南,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玩法百花齐放,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恰逢第三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如火如荼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发放消费券,政银企三方互动共促文旅消费,更为游客献上诚意满满的福利礼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精心办好暑期月度主题活动,加大文旅消费券发放力度,抢抓暑期出游高峰拓展市场。”
暑期,安徽博物院迎来研学旅游的高峰时段。打开烽火画卷,从宣传画中追溯安徽抗战记忆;穿戴XR设备,行走在战国时期的寿春古城感受楚地风云变幻。从庐阳馆到蜀山馆,安徽博物院上新一系列重磅大展和体验项目。院长雷修佛介绍:“暑期,亲子家庭、研学团队络绎不绝。7月和8月,我们每周五至周日,延长1小时开放时间。免预约、免取票,游客可以直接进馆参观。”
合肥市“科里科气”研学主题,探索世界前沿的科技知识;亳州市“亳药风华”研学主题,走近中医药文化瑰宝;黄山市“文化徽州”研学主题,揭开徽文化的神秘面纱;六安市“红绿交融”研学主题,带领青少年在青山绿水间重温红色记忆……全省各地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学品牌,为孩子们打造暑期充电的“第二课堂”。
“文旅+百业”,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强劲动能。我省广招文旅“合伙人”,壮大文旅“朋友圈”,不断打造“高开源”的文旅创新生态圈,持续擦亮“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品牌。
在合肥市,“好戏安徽”第三季火热上演,7部精品剧目集结省城,黄梅戏、庐剧、淮北梆子戏、话剧、音乐剧品类多元,让戏迷游客过足戏瘾;在淮北市,“淮BA”球场上众多队员一展球技,吸引一批批市民前来围观助威,为烟火气十足的体育夜市增添更多人气;在宿州市,萧县伏羊文化节迎来八方老饕,地道美食为游客欢聚暑期拉满情绪价值。“跟着演艺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美食去旅游”……暑期来到安徽,总有一种美好不期而遇,总有一种心动陌路相逢。(张理想)
7月20日,市民在亳州市谯城区林拥城水上乐园戏水消署。本报通讯员 刘勤利 摄
8月15日,市民在合肥融创水乐园中戏水亭清凉。本报记者 张大岗 实习生 汪鑫 摄
7月20日,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荷花淀内,游人乘坐游船亲水、消暑、观赏荷花。本报记者 李博 摄
7月4日,游客在位于霍山县的大别山旅游度假区体验峡谷溪降项目。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8月14日,游客在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花台景区游览。本报通讯员 何清 摄
“水魔方” 浪尖享清凉
高温天气,何处寻觅清凉?8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南山村的水魔方水世界。刚踏入这片乐园,一股清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让人迫不及待想投入这清凉的水世界。
记者看到,园内设置了彩虹高速滑梯、海盗船主题乐园、亲子游玩池、造浪池等多个水上项目,游客三五成群,畅享清凉。最受游客欢迎的造浪池项目内不时传出尖叫声,一阵阵波浪的冲击让大家直呼过瘾。
“2023年10月,南山村整理集体用地,通过村企合作、村民入股的方式,打造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南山水魔方水世界项目。”南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高汝亮说,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上优良水质,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游玩消暑。
南山水魔方水世界项目负责人王向阳告诉记者,由于天气炎热少雨,水上娱乐活动成为不少市民游客暑期游玩的优先选项。
“南山村空气清新,池子里的循环水干净,带孩子在这玩开心更安心。”来淮北探亲的南京游客胡女士说,她已经连续两天到南山水魔方水世界游玩。
“除了淮北本地和探亲游客,今年从徐州、宿州、永城等周边城市来的游客也非常多。”王向阳说,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南山水魔方水世界接待游客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80万元。
南山水魔方水世界项目不仅带火了乡村游,还增加了南山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目前,南山村每年可通过该项目增收46万元,35名村民实现季节性就业。
“趁着放暑假,我在这里担任安全员,每天工资70元,一周一结算。”南山村20岁的周浩翔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通过在南山水魔方水世界做暑期工,已经挣了2000多元。
“等到了秋季,我们将依托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发力研学游,把这片水上乐园变为研学游场所,让孩子们尽情摸鱼、捉虾,体验农事乐趣。”高汝亮说。(本报记者 吴永生)
月亮湾 不仅有漂流
8月18日下午5时许,夕阳衔山,“皖南川藏线”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鱼鳞坝网红打卡地,依然人流如织,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川流不息,操着各种方言的游客摩肩接踵,大家或品小吃、或啜咖啡、或戏水捡石,热闹得像赶大集。
来自南京的游客万凯开着私家车冲过水坝,激起一大片水花,妻儿探过车窗,激动地哈哈大笑。“刚才玩了漂流,喝了咖啡,逛了老村子,意犹未尽。”万凯早已预订了鱼鳞坝旁边的民宿,准备好好吃一顿,夜里还可以吃露天烧烤,陪儿子唱卡拉OK。“要说避暑,皖南确是好地方,真正不虚此行。”
“晚上还能放烟花,烧烤唱歌,放松身心。”鱼鳞坝边皖南印象民宿的负责人阚飒飒忙得不可开交。入夏以来,来月亮湾纳凉避暑的游客纷至沓来,其中以沪苏浙地区的游客为主。“最高峰时,每天有一百多桌,忙都忙不过来。”
“以前来过,那时候主要就是漂流,配套要差一些,现在住宿、游乐设施应有尽有,各种烧烤、咖啡业态层出不穷,令人流连忘返。”来自无锡一家商贸公司的负责人李逢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是著名影视剧《月亮湾的笑声》《月亮湾的风波》《渡江侦察记》《大江大河》取景地,这里属于开放式景区,一路高山深谷,水域深浅不一,非常适合做各种漂流。作为“皖南川藏线”泾县段的精华区域之一,月亮湾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特别是暑期,穿境而过的汀溪河成为游客漂流和戏水的打卡地。
蔡村镇副镇长翟雨婷告诉记者,该镇境内目前有7个漂流景区,包括位于月亮湾景区的4个和龙映山、虎头峡、青龙潭等3个。今年以来,该镇漂流点共接待22.5万人次;收入2180万元。“我们坚持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对于游客的投诉、咨询等,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第一时间与求助游客取得联系,问清诉求,与企业沟通,化解矛盾,全面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本报记者 张敬波)
“小清迈” 氧吧深呼吸
棕榈叶沙沙作响,藤编躺椅上,手捧椰子水的游客正对着镜头绽放笑容。8月17日,芜湖湾沚区六郎镇易太村的“秋日花园”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个被网友称为“芜湖小清迈”的网红打卡地,正成为周边市民游客的新宠。
沿清水河大桥驶入易太村,树林环抱中的“芜湖小清迈”犹如秘境。午后36℃的高温下,这座占地20多亩的天然氧吧却透出丝丝凉意:葱郁的树木过滤阳光,清水河自然水汽调节微气候,藤编家具与棕榈装饰也成为了视觉降温器。
“我们卖的不仅是饮品,更是场景,是一种旅游体验。”咖啡店主理人边做气泡水边告诉记者,这里单日销量最高能有800杯。这片由村集体流转土地打造的网红打卡地,通过“场景消费”模式,吸引着众多游客打卡、消费。
“从市区自驾半小时就能收获度假感,发朋友圈大家都问是不是出国了。”“咔嚓”一声,来自芜湖市区的游客小程在棕榈叶下按下快门,朋友圈收获满屏点赞。
10分钟车程外的枕水官巷景区,水面经济同样火热。孩子们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体验水上桨板运动,父母在湖中心的亭子里纳凉。
枕水官巷景区位于六郎镇北陶村,三面临水,自然禀赋优越。如今,由安徽中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的亲水项目,让北陶村这座千年水乡焕发新生。“过去村民守着好山水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游客一次桨板体验支付30元。”安徽中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汪静说。水上桨板项目自今年8月1日营业以来,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无论是易太村“小清迈”的出圈,还是官巷景区水面经济的火热,这都是“旅游+”战略下业态创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六郎依托自然生态农业、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开拓集发展观光研学、特色采摘、文体项目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同时串珠成链、推进全域旅游,让游客能‘留得住’。”汪静说,六郎积极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叠加,进一步提升枕水官巷4A级景区品质,新建益然香木榨园油菜博物馆、“最福氛”小陶村、“青匠”非遗村落等一批乡村旅游点。(本报记者 阮孟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