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4日下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在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全国政协委员的心田,浸润着全国人民的心田,给人以信念信心,给人以方向指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前,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更加需要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挥好培根铸魂的作用,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总书记参加文艺界和社科界联组会,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培根铸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艺、社科工作非常重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还先后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培根铸魂。正是在如此深邃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向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出号召。这个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两个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在新形势下再次吹响了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新号角。近年来,文艺界、社科界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更加需要文艺战线和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
新时代“培根铸魂”需要全力贯彻落实四个坚持。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四个坚持”明确了方向、目标和关键,为“培根铸魂”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此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一线,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求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曾有一段精妙的阐释——“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坚守高尚职业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培根铸魂”的工作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实际的、有血有肉的灵魂滋养。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有心人。新时代,我们期望和乐见更多的激励人心、振奋人心、滋润人心的精品力作,与时代合拍、与价值融合,为人民精神层面带来信心、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作者 杨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