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是指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带领学生在时代大变迁中感受和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紧扣目标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思政课”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上。具体来说,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传承伟大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昂扬时代风貌,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鼓励青年学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拓宽视野思维。思政课是进行思想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历史和现实,关联国内和国际,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前形势下,办好“大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以更高的角度、更大的格局、更深的情怀,积极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地梳理和创新。具体来说,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将历史视野和现实视野有机融合,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资源,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做到史论结合、史实结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关切社会的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观大势、把方向、强信念,不断推动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植根社会实践。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科学的理论总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把思政课道理讲深刻、讲透彻,必须牢牢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大思政课”必须用好“社会大课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紧密互动中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因此,需要下力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育人教学空间。具体来说,要积极探索“课堂授课+现场教学”的教学方式,持续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善用社会实践的丰富案例、新鲜故事,开设场馆里的、基层社区的、田间地头的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学习宣讲、寻访榜样、志愿服务、科研实践等项目活动,举办“中华优秀文化大家谈”“艺术党课·团课”“国旗下的演讲”“大学生讲思政课”“道德讲堂”“思想大辩论”等文化活动,开展远程学习、在线课堂等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活动,邀请企业家、劳模工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让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切实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凝聚社会合力。“大思政课”需要多元要素协同一致才能完成,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其一,学校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加强“思政课程”的同时,着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打通两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其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着力对思政课师资队伍进行培训、把关,确保师资队伍本领过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三,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家校联盟,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思想、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情况,同时向家长征求改进意见,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家庭。其四,发挥学生群体的朋辈作用。指导大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活动,举办朋辈分享交流会,开展朋辈帮扶促成长主题活动,选聘一批朋辈心理导师,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实现成长。
(作者:陈 行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