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风雨,全国上下戮力同心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如今,“两山”理念让碧水蓝天、草木葱茏成为中国生态的“主旋律”,推动发展理念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走深走实提供了不竭动力。
科学治理助力生态复苏。生态修复从不是简单的“栽树治水”,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系统工程。从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让满目荒凉焕发绿意;到江南水乡以“河长制”、“湖长制”织密管护网络,让黑臭水体慢慢恢复清澈;再到荒漠地区用“草方格”等技术固沙护土,让“沙进人退”变为“绿进沙退”。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用科学方法啃下生态治理“硬骨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生态则无民生,无民生则无幸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让“两山”理念入脑入心,时刻把紧“生态关”,让碧水蓝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生态复苏牵系浓浓乡情。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着人们最深沉的乡土情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带走了门前的老槐树,屋后的小溪流,这种“乡愁无处安放”的失落感,正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落实,城市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农村地区青山环绕、屋舍俨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化生活设施相得益彰,也牵引出“游子”们的浓浓乡情。越来越多的人回到故乡投身家乡建设,旅游民宿、直播带货、非遗文创、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繁荣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经济收入,“绿水青山”真正带来了“金山银山”,带回了“思乡之人”,也带领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浓浓乡情绘就幸福新篇。“两山”理念重塑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绿色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各类传统文化也被重新发掘、发扬,丰富的新兴文化生活更是火热出圈。网络上涌现出“南翔”、“江寻千”等非遗文化宣传博主,让被时代遗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生机;徽州鱼灯节等传统民俗节日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深藏血脉的文化共振;贵州村超等新兴乡村体育赛事让世界看见中国广袤农村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两山” 理念的引领下,乡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又蹚出了生态富民的新路子,更滋养了赓续千年的文化根脉,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幸福新图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深走实。(作者 程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