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文旅融合 强势“出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6-25 07:57:22 责编: 武静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琅琊区地处皖东,是滁州市中心城区及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文旅资源底蕴深厚,琅琊山、醉翁亭、滁州古城、滁州西涧、欧阳修、王阳明、韦应物、辛弃疾等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人物闻名遐迩,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独具,融合发展条件优越。

现实问题

调研发现,一直以来,虽然琅琊区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但文旅产业仍存在有短板、“出圈”难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因管辖区域相对较小、文旅资源集中区域体制机制不健全、生产要素保障和资源调动不足等方面原因,“一山一湖一城一关”等资源禀赋开发利用不足,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较难,文旅产品结构有待优化,旅游品牌创建数量少,文化、农业、科技、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不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农村、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消费新空间新场景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聚集势能。

另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琅琊区文旅发展特质提炼不足,文化氛围打造局限在风景区、文化街区等范围内,在城市建设更新中,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不足。对历史修缮建筑、文化街区等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参与度低,拱极门、奠枕楼等长期闲置,对醉翁、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未形成具有全国和区域较大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寻求融合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给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琅琊区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开拓创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深耕文化底蕴。近年来,琅琊区推广传承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醉翁文化、古城文化等八大琅琊文化内涵,对辖区45处历史建筑,遵阳街、金刚巷、北大街等老街古巷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进行梳理评价,编制《琅琊区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普查登记300个非遗项目。滁州古城文化旅游园成功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被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在做好文化保护的同时,纵深打造“醉意琅琊滁州西见”文旅融合品牌,做优“画意琅琊”主题文创品牌,实现一纸见琅琊、旅行产品见琅琊、高端装饰见琅琊,展示推广“一山一湖一城一关”的核心文旅资源,推动文化创意载体再丰富再融合。从琅琊非遗研学基地建成开幕,到遵阳街文艺集市爆火出圈;从举办“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到开展“诗词里的琅琊”系列文化传承活动,一个个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活”了起来。

培植旅游要素。琅琊区紧盯文旅市场要素保障,不断提升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成功获批琅琊山摩崖石刻文物保护修缮等重点文物项目7个。每年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阳明文化活动周”“阳明青年公共空间”等主题活动,持续丰富城市文化服务内涵。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对滁州古城、大琅琊山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给予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2023年,琅琊区景区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同比增长106.2%,景区门票收入2031.8万元,同比增长458.6%。

打造融合新业态。琅琊区推进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航空、研学、节庆、非遗、文创、美食等结合,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以西涧湖—清流河为文旅发展轴,以近郊乡村旅游融合休闲区、城东工业旅游融合体验区和文旅融合消费发展示范核心区为三大板块的“一轴三区”全域文旅铺展开来。打造主题夜经济街区8个,提升改造夜经济消费节点13个,开展南湖灯会、扬子荷花节、西涧乡村振兴文旅节等,繁荣文旅、带动消费。同时,探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与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等地联合成立“滬之源全域旅游联盟”,与山阳镇签订全域旅游框架合作协议,成功举办新年文旅双城计主题活动。

发展启示

近年来,琅琊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琅琊区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市区一体共建优势,强基础、建项目、提品质,加快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价值,树立“醉翁故地、古韵琅琊”旅游形象,逐渐成为长三角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如今,文旅融合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培育厚植了城市新质生产力。

焦 艳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琅琊区委员会)

    相关新闻
推动大黄山IP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