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传统音乐是源于中国本土、体现民族审美意识与思维特质的音乐形态,与受西方音乐理论影响的“新音乐”共同构成中国音乐的整体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形态特征,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当前,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入发展,给传统音乐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强化科技赋能,激发传统音乐创新创造活力,唤醒更多人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与珍视,使传统音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科技赋能传统音乐挖掘整理。传统音乐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的瑰宝。但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统音乐与历史资料记录不全,年代脉络和地域发展不详。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整合功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要搜索的传统音乐资源信息,同时还可根据传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识别与分类整理,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与文化内涵。二是通过数智技术的赋能,可以以音频、视频、乐谱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并保存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依托高保真的录音设备捕捉原生态音质,确保传统乐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完整保留。三是云存储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数据的安全性与持久性,通过多地备份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为传统音乐的长效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传统音乐创新表达。传承发展传统音乐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进行创新,结合当代审美文化,运用科技手段丰富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首先,可以通过混响、循环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手段,对民族乐器音色进行调整,改变原声张力和空间布局,在保持传统音乐风格意蕴的同时,呈现更加丰富的音响空间和更现代化的音响表达。其次,在传承的基础上,让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深入分析传统音乐的核心特征、旋律结构与情感特质,并结合现代流行的中外音乐曲式结构、节奏、词曲等特点,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最后,通过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运用AR、VR技术打造虚拟舞台和表演者的表演空间,确保观众在虚拟场景中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赋能传统音乐广泛传播。现代科技带来了多元化的数字传播渠道,突破了传统音乐传播的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为传统音乐的普及传播提供更广泛、更高效的渠道。一要整合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资源,用好如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及直播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模式,让更多受众便捷地接触传统音乐。二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展云音乐会、云比赛、云展演等,建立音乐文化传播“云平台”,建设全面系统、分门别类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将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乐曲特点和文化故事以多语种方式呈现出来,更好突出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蕴和价值观念,传播传统音乐知识,展示传统音乐魅力,带动大众关注了解传统音乐。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国际媒体的交流合作,用传统音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科技赋能传统音乐产业发展。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成为了文化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当前,要继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传统音乐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全息影像、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在传统音乐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探索创新和落地应用,将传统音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传统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总结产业化发展经验和实践效果,并提出方案设计和创新举措,为传统音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推出数字传统音乐产品,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实时数据跟踪,收集和整理用户的历史行为、消费习惯、社会属性等,把看似分散的、无关的、多样性的底层数据转化为用户兴趣画像,并通过数字音乐平台以功能组件模式向终端用户输出,推出付费下载、流媒体订阅服务和个性化音乐定制服务,进行精细化营销,以实现“互联网+”传统音乐市场的规范性和精细化。
科技赋能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我们必须完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用好现代技术和数字化教育工具,培养更多的传统音乐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一方面,开发在线音乐教材,包括音频、视频和互动教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供更生动的学习体验。比如,开发利用音乐App,提供音乐教学视频、练习曲目和互动练习,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传统音乐;开设在线教程,包括传统音乐历史的多媒体展示、传统音乐理论的互动模拟以及音乐演奏的视频示范,使得学习传统音乐更加灵活;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音乐学习体验,加深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帮助教师实时记录并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状态、成绩等,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高效吸收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能。
■ 黄凤霞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