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扎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16 08:11:52 责编: 武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美育是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历程之一。美育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关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心理建设。新时代的美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重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使美育融入公众生活,切实提升全民族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审美特质”。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以美育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文明演进历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理想、艺术风范和审美趣味,是中华美学在“人文化成”实践中的表现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中华美育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根脉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美育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审美风范,深刻把握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与美育的兴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引导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形成对美的正确体悟,激发其内心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情,建构起个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构建“大美育”生态体系。美育诉诸情感,作用于心灵,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需要建构相应机制和环境,又需要持续深入、久久为功。美育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学校是美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层面上,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开发特色美育课程和教材,增设艺术修养、艺术史论、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渗透融合,并完善艺术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和评价体系;在各学科中挖掘美育元素,如数学的逻辑美、科学的自然美、语文的语言美等,将美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校建设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支持学校根据实际建设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对美育教师予以倾斜,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家庭和社会的美育环境建设,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推动各地设立全民艺术普及周、举办全民艺术节,使美育融入公众生活,引导大众增强审美意识。

传承展示经典文艺作品。文艺是人类创造的审美意识形态。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可以拓宽受众的胸襟,培养他们高尚的趣味和格调,使他们从更深层次感受人生的美,使他们增加对人生的爱,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文学经典、艺术经典、文化经典的学习和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高扬文学经典的崇高价值和审美理想,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直接感受经典文艺的审美感染力,从而将文艺经典教育真正落实为人文精神教育与审美文化教育。要深入挖掘经典作品的时代价值,强化科技赋能,做好经典文艺作品的创造性转化,推动经典文艺作品的IP开发和二次创作,使经典文艺作品触达多元受众,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志存高远,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提升公共空间美学价值。公共空间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域,也是体现人文风貌和社会底蕴的文化景观。融通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有利于开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载体,在日用而不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助力艺术更好实现其社会功能。我们要积极探索美育的空间拓展与功能拓展,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大力推进公共空间美育改造,积极植入时尚、艺术和科技元素,将博物馆、图书馆、历史街区等转化为“开放式美育课堂”,并通过雕塑、绘画、大型装置等艺术形式,让公共空间化身为美术馆和艺术长廊,成为值得驻足、值得欣赏的美的空间。要充分利用VR、AR、M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发在线艺术课程、VR艺术馆、云剧场等数字美育资源,建设“国家美育资源云平台”,推广“线上展厅”模式,提供直播教学、虚拟观展等服务,使艺术的价值在与社会、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得以实现、提升,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

■ 唐蓓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22D213]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人工智能助力安徽文化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