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安徽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的决策部署,优化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布局管理,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安徽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瞄准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我省将优化工程化中心布局与管理,到2030年,工程化中心总体规模在1000家左右。
加速核心技术“补短板”“筑长板”
安徽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以下简称“工程化中心”)是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开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研发与转化,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创新平台。
《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工程化中心建设坚持需求导向,瞄准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速核心技术“补短板”“筑长板”,切实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工程化中心拟以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方式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技术攻关,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同时,支持高校院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或研究方向,联合企业增加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供给,在优势专业领域深度挖掘技术成果市场价值。
根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工程化中心还将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实施清单化管理,推动技术、人才、场景、数据、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集聚融通。同时,探索建立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工程化中心或将采取“承诺制”等灵活柔性的方式组建, 通过主动谋划、重点发掘与广泛征集等方式提前布局。未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支撑作用、成果转化应用前景、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情况或将作为工程化中心主要评估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实现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提升管理运行质量。
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在建设目标上,《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完成工程化中心重组工作,在重点产业领域新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化中心,初步构建网络化、开放式的平台体系,总体规模控制在800家左右,每年形成新产品新技术2000项以上,开展各类技术服务10000次以上,对行业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到2030年,工程化中心布局更加完善、作用持续发挥,总体规模控制在1000家左右。
《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工程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实验研究,推动技术转移和扩散,推动人才引育和培养,以及强化服务能力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工程化中心未来或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绿色低碳、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与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协同推进,形成推动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化合力。
“已完成历史使命”平台或将面临重组优化
工程化中心未来或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工程化中心建设运行与管理,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是工程化中心的主管单位,主要负责工程化中心运行的监督管理。工程化中心拟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省发展改革委分领域、分阶段对工程化中心开展运行评估,原则上每三年评估一次。新认定的工程化中心参加首次评估时,若承诺事项未完成,视为评估不合格,予以撤销。
《方案(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我省未来或稳妥有序推进原省发展改革委管理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原省科技厅管理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组工作,推动形成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体系化布局。各市将组织清理属地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平台,归并研究领域方向相近的平台。省发展改革委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市前期优化整合后的平台,分批次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纳入省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序列管理。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 实习生 熊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