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岗湾街道棋盘村的水产养殖基地。(资料图片)庐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肥西县举办电商直播大赛,培育乡村直播人才队伍。(资料图片)肥西县委组织部供图
组织领办,强村富民。着眼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分散等难题,去年以来,合肥市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打造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基层组织功能的新载体,整合资源资金,拓宽发展路径,探索组织有作为、产业有发展、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唤醒沉睡资源,激活振兴活力。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成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69个,覆盖24%的行政村、75个乡镇,实现四县一市所辖乡镇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和红利。
党建引领:党员作示范,带动群众干
对不少村民来说,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个新事物。让他们入股当社员,刚开始还有点犯嘀咕。
长丰县下塘镇陶新村的合作社成立之初,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实干为民的担当,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金钥匙’。”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陶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传军发动党员作示范,带动群众干,村里探索实施“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鼓励70名党员率先“以地入股”,最终带动582户村民参与,吸引21户种粮能手加入。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交叉任职。据介绍,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村集体占股不低于50%,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研究审议后,提交合作社成员大会决议。
巢湖市51名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合作社负责人,259名村“两委”成员与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27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成为合伙人,3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参与管理经营。
今年以来,肥西县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扩面五项行动”,建立县直单位包联乡镇、乡镇书记包联示范社、乡镇班子其他成员包联一般社制度,形成“县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三级联动格局,确保每个合作社均有县镇指导帮扶。
据了解,合肥各地通过组织党员群众外出观摩、村干部入户动员等方式,发动群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物、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共吸纳社员11517人。同时,通过财政帮扶资金折股量化的方式,吸纳监测户、低收入农户入股。建立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作社每年从纯收益中提取70%的资金进行分配。
庐江县强化要素保障,整合涉农政策项目32项、扶持资金850万元,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建立村集体经济增收激励机制,为107名村干部发放激励资金37.8万元。搭建“擂台比武”“走村观摩”“揭榜挂帅”“百名头雁上直播”等平台,推动55名村党组织书记、63名书记后备力量等比学赶超、实践锻炼。
优化评估问效,突出激励约束。合肥一些地方明确奖励激励、容错纠错、有序退出等措施,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五方面人员”“乡编村用”等评价体系,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合作社的成立,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搭建了平台,一批“想干事、敢出头”的优秀人才走上“领头雁”岗位。
据统计,合肥全市269个领办合作社的村,152个党组织书记由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担任、占比56.5%,村党组织从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村级组织动员群众、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靠得住的“主心骨”。
项目为王:做强特色产业,锻造共富引擎
守着冶父山景区这座“金山”,庐江县冶父山镇的大岗村以前却不知如何利用,资源分散、产业单一,导致集体和村民增收乏力。
“去年村党组织领办的冶父田园合作社成立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大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富林说,合作社不仅把1400亩油茶园管出了效益,注册农产品品牌,年销售超40万元,更关键的是打通了“文旅融合”路子,收储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群,去年游客达21万人次,200多名村民当起了“民宿管家”“研学导游”。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2.7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504万元。
合作社不是“挂牌子”,关键是找准产业路子。合肥各合作社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盘活闲置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
巢湖市坚持整合资金发展项目、因地制宜壮大产业、联建共建开拓财源“三个维度”,按照“先行类、跟进类、储备类”梯次培育思路,建立滚动推进机制,精选班子强、产业优的村示范引领,给予政策资金重点扶持;对资源禀赋较好但产业薄弱的村,安排强村跟进帮带;对条件不太成熟的村,实施储备孵化管理。
肥东县围绕食用菌、杭椒、驴巴等特优产品,鼓励支持党组织补链、延链、强链,共有23个村领办相关产业项目26个。同时,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八斗镇成立传统工艺合作社,通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千年手工挂面、豆腐制作工艺标准化生产,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向“新”而行,新质赋能。合肥不少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在肥西县,记者了解到,针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要素散、管理落后等难题,该县引导合作社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在34个合作社推广智慧灌溉、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现代农事服务。花岗镇李祠社区与县乡投集团合作建设农事服务中心,每年培养农机手、无人机飞手40余人,服务4万亩土地,年纯收益10万元。
6月28日,肥西县还在山南镇举办首届电商直播大赛,10多支主播团队同台竞技,以直播为媒介,将肥西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目前,肥西县已引导10个合作社应用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营销模式,让手机变“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培育了“书记三人行”等IP,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云动力”,带动农产品销售3000万元。支持24个合作社引进深加工设备、新生产技术,提升附加值。
长丰县广纳“新”才,县乡两级选派36名技术特派员入驻合作社,回引33名在外经商人员返乡入股,吸引420余名群众回流创业,带回玉木耳、凤仙花等特色产品种植技术,合作社竞争力逐步激发。
联农带农:共享发展成果,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合作社发展,不能仅靠单打独斗,需要引导多元力量参与,推进融合共生协同发展。
着眼破解合作社单打独斗、对接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庐江县推动3个镇街领办联合社,引导村级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加入,整合资产资源、人才技术等,实现“村村联合、社社抱团”。移湖街道统筹3个村成立联合社,携手合肥百大集团,发展4700亩“订单农业”,建立“基地(农户)种+企业销+直播卖”的产销链条,带动3个村村均增收170万元。
为破解县域产业同质化竞争,庐江县还推动跨村联企党建联建,围绕文旅、农产品等县域特色产业,分片组建20个“共富联盟”,覆盖95个镇村、35家企业;与7家市属国企开展党建共建,达成15项共建项目清单;联合50个村、百余名村干部成立县级“村播”联盟,打造“村播”孵化基地和直播助农矩阵,统筹推动农文旅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巧借“帮扶之力”,拓展发展路径。巢湖市发挥选派帮扶单位、共建结对单位的独特优势,做好“牵线搭桥”文章。庙岗镇童集村通过“订单式生产+定向供应”模式,与合肥市野生动物园签订170万元动物饲料供应订单;坝镇姥山村与结对共建单位达成“基地食堂运营+农产品直供”合作,每年增加收益10万元。
合作社一头连着集体经济、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合肥各合作社坚持联农带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群众致富与集体增收相统一,让村民从发展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肥西县坚持联农带农,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困难户赠股、借股”等多种入股方式,实现利益共享。全县已成立的68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纳监测户743户,累计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1990多个,通过分红、就业等方式带动超400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
庐江县拓宽群众“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种增收渠道,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2200多个,带动群众增收500多万元,吸纳64户监测户“零元入股”,合作社2024年向群众分红达100万元。
据统计,全市各合作社通过系统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三重增收机制,累计创造家门口就业岗位5700多个。今年“两节”期间,70个村集体集中分红,惠及农户7000多户,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带着干、合作社帮着赚”的改革红利。
乡村振兴,不仅要村强民富,而且要精管善治、乡风和美。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为民办实事的底气更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解决,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积极性显著提高,基层治理呈现“党组织一呼百应、干群同心发力”的良好局面。
围绕民生关切,精准纾解民困。长丰县组织合作社按程序提取收益修建健身广场、书屋等10余处,修缮道路、塘坝沟渠等20余处,举办“村晚”等文化活动近20场,分红30余次,户均增收1200元,2万余名群众可感可及。
(本报记者 黄永礼 本报通讯员 赵明辉 黄中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