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量子”的显著标识。这条路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因此它便有了人们更为熟知的名字——“量子大道”。
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科教资源丰富,战略科技力量厚实。当前,区域竞争激烈,安徽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何让静态的科教资源优势动起来、活起来,推动高能级平台更好激发创新“裂变”,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需要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
合肥滨湖科学城,集聚着一大批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我省紧紧扭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这个“策源地”建设的载体、“打头阵”的抓手,全力服务保障在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坚突破,一个个重大成果,一批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不断涌现。
日前,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巢湖水域首航成功,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丰硕成果的“代表作”。
合肥国家实验室,是代表国家量子科技最高水平的战略力量,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石,正以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专注于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从“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到支持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本土培育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合肥滨湖科学城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的量子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领先的量子产业集聚中心,持续激发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
从诞生重大科技成果,到催生前沿领域的“现象级”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关键是要发挥平台的‘催化’和‘牵引’作用。”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张贝尔认为,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相比,安徽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前沿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以创新平台聚合多元创新要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浙江为例,浙江在“杭州六小龙”成长中,形成了“需求导向+场景驱动+战时机制”的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比如,西湖大学脑科学中心向强脑科技开放神经解码数据库,联合攻关信号降噪算法。
张贝尔建议,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平台与企业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载体,探索“企业研发总部建在平台上”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平台与企业合作从传统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融合型转变,实现平台与产业、创新策源与创新主体的双向奔赴。
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7项低空经济领域项目路演发布,“清华猛狮陆空巡洋舰(陆空两栖飞车)”等4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日前,在安徽“双创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供需对接会暨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活动上,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面对面对接,科技成果和需求企业一对一洽谈,一批科技“高精尖”与产业“淘金团”成功“联姻”。
“科技创新,不是论文发表了、专利申请了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要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袁程认为,要发挥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近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聚焦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合肥先进光源(HALF)等大科学装置以及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大科学装置衍生科技成果的发现、挖掘、策划、转化,累计挖掘梳理大科学装置衍生成果并推动设立企业50余家。
相较先发地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晴雨表”,根据《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上海向苏、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4.32亿元,占长三角之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到35.58%;相比之下,我省向沪、苏、浙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般要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从评估市场潜力到最终产品落地,每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资源保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栈式、全链条服务,有效破解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各阶段难题。”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如今,以安徽创新馆为集中推广展示先进成果的“前店”,以省市县三级分市场和产业化基地为“后坊”,这种“前店后坊”创新模式贯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需求挖掘、中试验证、企业孵化、落地生产无缝衔接。依托安徽创新馆,合肥滨湖科学城积极打造全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作为新兴职业,技术经纪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建议:“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借鉴国际知名机构经验,需要大力培养技术转移转化经纪人,着力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从而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如何实现创新要素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
合肥科学岛上,“人造太阳”的探索持续突破;安徽科技大市场内,一系列创新服务助力科创成果落地生“金”;骆岗公园里,无人机“空投”外卖等一批“超级场景”融入市民生活,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合肥滨湖科学城坐拥优质科教资源,在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已有不少探索,但静态的科教资源要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最终离不开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支撑。
走进合肥国盾量子展厅,一块蓝光大屏呈现的合肥“数字地图”上,动态光纤勾勒出全球最大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没有本地逐步完善的创新生态,就没有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度’。”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国盾量子携手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出世界首款1U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全球首个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
这样的协同效应,并非偶然。为了让创新要素“串珠成链”,合肥滨湖科学城不断探索:依托安徽创新馆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拧成多方联动合力;举办“科里科气·科创荟”路演,搭建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衍生企业落地生根。一系列举措,为创新生态搭建基础框架。
框架之下,“成长烦恼”也随之显现。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来看,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创新要素虽然初步实现“物理聚合”,却未形成深度联动的“化学反应”,同时,部分支持政策侧重短期“输血”,缺乏与产业发展周期适配的长效设计。
对此,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齐美东建议,我省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深入优化以政务环境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与市场协同体系,推动创新生态从“搭框架”阶段向“强功能”阶段升级,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像活水般顺畅流动,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王弘毅 刘静文)
答好“创新之问”,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必看创新、必讲创新,深刻指明了安徽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勉励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发出了7个方面47个“创新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安徽许多改革创新引领风气之先,“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无不发轫安徽、推向全国。实践一再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唯创新才有未来。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安徽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必须以创新理念引领全局,以创新举措推进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坚实基础、积蓄更充沛动能,努力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
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47个问题,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惠民生保安全7个方面,抓住了全力往前赶的关键,切中了跨越式发展的要害,需要我们深度思考、深入调研、深化创新,持续保持优势一直走下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创新是最好的回答。每一个“创新之问”的“小问号”,都是放开手脚往前冲的“冲锋号”。答好“创新之问”,就要敢为天下先,解放思想、打开脑洞,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破壁,把“问题清单”变为“创新清单”,主动领题、专注破题、全力解题,大胆试、大胆闯,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追求卓越的创新环境,让创新在全省蔚然成风。我们要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能点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好创新先手棋”的殷殷嘱托,激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状态,创新创新再创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刘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