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教育部调研组来我省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围绕各地落实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防止非学科培训恶意涨价等工作开展调研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双减”政策落地1年多,中小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各司其职,不断凝聚和形成教育共识,在合力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让教育正逐步回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本质。各地基础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家庭教育支出相对减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
从教育发展主线看,“双减”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一步。“双减”政策落地将撬动基础教育整体变革,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圈。但有变革就会有阻力,就会暴露出问题,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仍有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政策执行不彻底。由于面临巨大升学压力,中小学校尤其初中各年级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增加作业量和课外培训方面仍有普遍且巨大的惯性和冲动。其次,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还须提升。中小学“四点半课堂”资源和载体相对欠缺,老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对课后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活动组织力和吸引力也不足,这些问题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薄弱的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另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焦虑没有明显减弱。在很多学科培训机构被取缔后,家长更担忧孩子不能轻易获得较为优质的补习资源,或将难以应对激烈的中高考竞争。
“双减”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应持续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以“双减”政策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观念、教育课程、教育评价、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方面深刻变革。在教育设计里,改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采取更科学、精准、有效考察方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并重并举;在日常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应压减校内作业总量,在课外劳动、阅读、文体实践等“软作业”方面下功夫;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督促其不得无限制贩卖教育焦虑。同时,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推进基于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等。
“双减”工作是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相关部门要按照“双减”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回归教育初心,改变“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书包减负、头脑增负”怪现状,进一步厘清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教育生态,构建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格局。
执笔:叶兰兰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团委 2022.8.10.安徽日报 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