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都市报》对“职业筹款”市场展开调查,发现部分从业者收取高达七成的捐款抽成,病患拿到手的款项反而寥寥无几。
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人参与互联网慈善事业,向困难群体伸出援手。数据显示,2021年互联网募集善款接近1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8%。一些病患在资质齐全的筹款平台求助,期待人们“慷慨解囊”,但平台往往充斥海量信息,病患诉求难以被看见,无法及时获得捐款,耽误治疗。“职业筹款人”扮演中介服务角色,可为求助者有偿提供推广服务,承诺让更多人看到求助信息,并从捐款中抽成。应该说,“职业筹款”虽带有盈利目的,但若能帮求助者解燃眉之急,也有合理性。
然而,求助者急需用钱,往往只能接受苛刻的抽成条款,正如有的“职业筹款人”表示,“(留给病患三成)不少了。我们不帮筹,他们一分钱也得不到”。此举乘人之危、有失公平,更有甚者借机实施诈骗,侵吞“救命钱”,触碰法律红线。相关司法解释强调,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并达到一定数额的,可依照刑法条例规定酌情从严惩处。针对“职业筹款”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必须加大执法打击力度,铲除非法产业链。近日,广西平南县警方侦破利用网络众筹平台诈骗困难患者特大系列犯罪案,案件涉及爱心捐赠者50多万人,被骗困难患者3000多人,骗取金额400多万元。考虑到人们捐款目的在于救助困难群体,对追讨回的不法所得,可在征得捐款者同意后重新转交求助者,让“救命钱”发挥应有价值。
“职业筹款”问题虽多,但“一刀切”否决也不可取,关键要构建行业标准体系。“职业筹款人”抽成有一定合理性,但前提是坚持公益慈善原则。职能部门应详细了解推广服务所需实际成本,跟进完善慈善法规,设立明确抽成比例上限,监督从业者合理收费。完善认证注册机制,确保从业人员或机构取得必要资质开展业务,杜绝以“水军”炒作、虚假卖惨等方式扰乱网络秩序,保障捐款者与求助者双方知情权、选择权,推动“职业筹款”规范发展。
“职业筹款”兴起,归根结底是筹款平台无法充分满足求助者诉求,网络众筹模式不够完善。各方应以理性态度看待“职业筹款”,让这一新兴职业更好补齐互联网慈善事业短板。筹款平台应全程把关“职业筹款人”工作流程。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发现特殊困难群体求助,“职业筹款人”可联络求助者所在地职能部门介入调查、提供帮扶。当前“职业筹款”尚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出现利益纠纷,遭遇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各方应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监管法律、行业伦理、平台规则、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促进“职业筹款”回归慈善本色,传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慈善暖意。
■ 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