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20 08:47:42 责编: 武静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将于10月开始。据报道,近年来名校毕业本科生考研时选择普通院校的“逆向考研”成为趋势,部分普通院校接收的推免生中“双一流”生源占比超过三成。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按照一般认知,考生应该倾向于报考同级别或排名更高的院校,增加研究生学历含金量。然而,非理性报考名校容易造成优质生源过度扎堆,部分考生为进名校不惜“二战”“三战”,耽误大好青春年华。更重要的是,盲目追逐名校可能导致学生能力与学校专业要求错位,难以适应学习节奏,有些“错配”的学生甚至被迫退学,令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名校固然整体实力占优,具体到细分专业未必全面领先,部分专业排名落后于普通院校绝非新鲜事。对有意读研的考生,看学校资质与教学水平,也要考虑与导师的契合度、日常生活条件等多重因素。“逆向考研”反映不少考生从“名校热”冷静下来,理性挑选适合自己的院校,较之盲目报考名校更有利于今后发展。

“逆向考研”兴起,也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供有利契机。对普通高校而言,只要持续发挥自身资源特长,坚持在教学服务方面下功夫,自然有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推动知名度“上台阶”。名校也不能仅凭过往影响力“躺平”,必须强化自身优势,及时弥补专业教学短板不足,才能在与其他高校的生源竞争中“不掉队”。各校之间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学生也将从中受益,享受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由于研究生教育长期被视为精英教育,名校毕业研究生自带光环,较之普通院校依然具有较强吸引力。而名校毕业本科生进入普通院校就读研究生课程,难免遭到质疑,被认为“走下坡路”。有些学生面对媒体坦言,“研究生新学期开学,我在自我介绍时报出本科学校,迎来的是全场惊呼,颇为尴尬”。可见,让“逆向考研”得到普遍认同,短期内仍非易事。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针对有意考研的学生,所在母校可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前提下,综合学生在校表现提供合理建议,帮助学生规划成长路线,消除“非名校不考”迷思。避免炒作“名校效应”,引导人们合理看待考研选择,逐步扭转“身份教育”“学历社会”偏见,为“逆向考研”营造宽松包容的舆论氛围。

读研只是人生节点,研究生最终还是要踏上职场,若企业仍将名校出身作为优先录取的重要依据,争名校名额的“内卷”就难以停止。职能部门应强化招聘监管,依法要求企业不得设置隐形门槛、对求职者出身院校进行限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企业应认识到,比起一味认准名校,“不拘一格求人才”更可能发掘“金子”。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摒弃“唯名校论”,考生“逆向考研”更有底气。各行各业将从中获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 梅 麟 


    相关新闻
汇聚“微弱之光” 映照“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