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舞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14 08:31:55 责编: 武静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以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即使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奇妙、非常好的想法,也只能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不一样了,我国逐渐富强起来了,这给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良好的条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火燎原中华大地。2022年,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纳卫星、量子传输、质子治疗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些成果既源于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对科研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给基础研究更多滋养,为人才减负增机会,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重大核心技术,源于原始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是技术的源头,决定着创新驱动的后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在安徽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表示,“相比1到99的研究,我们更需要0到1的前瞻性研究,希望有更多力量加入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基础研究难度大、花费高、周期长,持续稳定的支持很重要,期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同向而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超过90%来自中央财政,亟需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打牢地基,科技大厦才能建得高。精准滴灌,科研“试验田”才能育得好。基础研究不是越宽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新越好。统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施策、探索创新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模式。通过持续性研发投入和精准社会支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勇于拓荒、完成从0到1的突破。

青年时期是科技工作者最具创新力的黄金时段。但青年科研人员研究基础、科研资源和竞争力相对较弱,能够获得的政策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事务性工作偏多,成长通道过窄,评价考核频繁,难以深入持续开展科研工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就要以人为核心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政策制度环境。以培养人才而非项目快速出成果为导向,给青年科研人员一定的容错空间,不能拔苗助长。落实好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让青年科研人员非必要负担更少、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机会更多、科研启动经费覆盖面更广,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潜能与活力。

科研人员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紧密相连。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广阔的舞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有态度更要有行动。科研人员应珍惜难得历史机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更多科研成果回报祖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韩小乔


    相关新闻
培育更多农村电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