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近日发布《关于规范管理路边摊点的通告》,明确路边摊点的设置条件、经营范围、管理要求等,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深圳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而是将其纳入规范管理。消息一出,有网友表示“坚决支持”,有网友喊话,“让一线城市也多点淄博烧烤的烟火气”。
深圳此番动作并非个例,近期多地出台规定对路边摊解禁。北京明确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兰州因地制宜创新设置特色市集,杭州对外摆经营进一步放宽场地、时间、业态限制。从这两年兴起“新奇特”的后备厢集市,到小商小贩云集、热闹非凡的网红夜市,再到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非遗市集,路边摊逐渐回归日常生活。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舒展开是人间。曾经被视为脏乱差、影响市容的路边摊,如今逐渐成为城市烟火气的代名词。一份香气扑鼻的街头小吃、一个新潮可爱的文创玩具,路边摊不仅提供灵动鲜活的消费体验,也为更多人提供自主创业的渠道和机会。尤其经济仍待复苏的后疫情时代,路边摊兴起是微观经济逐渐活跃的表现,由此构成的各类特色市集也成为拉动消费、带火旅游的新赛道。数据显示,率先开放摆摊的成都,2个月解决8万人就业问题;杭州武林夜市“五一”期间市场火爆,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
路边摊虽小,作用却很大。经济的“毛细血管”畅通了,有利于拼经济促消费稳信心;烟火气提升了民生温度,城市活力日益显现;求新求异、各具特色的摊点,也是年轻人创新创意的孵化地。为路边摊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是平衡市容与经济、民生、创新的务实之道。过去,由于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路边摊一度被不少城市取缔,如今越来越多城市对路边摊解禁,从“一刀切”禁止到放开包容,从简单粗暴管理到探索如何有序合规,城市管理者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值得肯定。但解禁路边摊只是第一步,放开不是放任,添彩不能添堵,如何让路边摊既有烟火气又不“呛人”,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放管要平衡。粗放管理模式下,路边摊容易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两难困境。但应看到,烟火气与秩序感并不存在必然冲突,摆摊设点与市容环境的矛盾并非不可化解。观念升级,治理才能升级。该放的放,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情况下,合理放开路边摊经营限制。该管的管,通过精细化治理、人性化引导、常态化监管,让路边摊合规经营、有序发展。上海明确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同时划定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等。兰州提出食品摊贩和街头艺人应具备相应资质。因地制宜、一事一议,优化布局、细化规则,有序放开之后不断补上管理漏洞,在放管之间取得平衡,做好精细化治理文章,保护烟火气、保持文明味。
服务下功夫。精细化治理,不仅要管得住更要服务好,既要有规范也要有助力,路边摊才能越来越红火。从这个意义上说,路边摊管理不是“猫捉老鼠”的执法游戏,而是惠民亲民的服务工程。比如,早在两年前,淄博经开区就规划12个便民疏导点、早夜市分布点,规定在这些区域内经营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切水电费全免。今年淄博烧烤的爆红,未尝不是对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将惠民亲民“进行到底”的回馈。优质服务没有止境。可否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推进“一键办摊”“一摊一码”?可否将路边摊管理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探索建设社区“15分钟就业圈”?如何引导路边摊诚实经营、保质保量,营造健康“摆摊生态”,形成多赢格局?服务型政府更有作为,公共服务精准到位,就能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与温暖。
气质更多元。路边摊的气质是什么样的?答案应是因地制宜、包容多元。近年来,随着新消费形态出现,后备厢集市、非遗市集、网红市集等风靡一时,路边摊已逐渐告别以往的低端形象,呈现出年轻化、精致化、社交化等特点。买一杯“后备厢咖啡”,带着孩子逛文创市集,到网红摊点打卡留念,已成为一种新兴休闲体验。但路边摊的功能不止于此。不久前,商务部提出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城市。这些路边摊未必有“高颜值”,却是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之举。再如成都“大碗茶”文化依托路边摊延续至今,塑造了城市特色风景,增强了本土文化认同。可见,路边摊可新潮、可传统,可洋气、可土味,可实用、可艺术,关键应因地制宜、相融相契。气质更多元,城市更包容。在为路边摊的多元气质点赞之时,更需要共同治理、共同守护,让这份烟火气更旺盛、更长久。
■ 刘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