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就业服务“添柴”不能“添堵”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5-23 09:23:43 责编: 武静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1158万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访企拓岗、万企进校、春风行动、人才计划等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如火如荼展开。但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地方出现华而不实的苗头:“被老师拉去就业讲座凑人头”“招聘会热热闹闹,找到工作的没几个”“就业活动搞了一箩筐,感觉学生并不买账”……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各地都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就业服务不实,并非不重视,而是目标出现偏差。举办招聘会,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的企业没有招聘计划,也能去打广告、凑热闹。提供岗位不管学生需求,没有大场面就“生拉硬拽”,甚至给各个学院班级发通知、下任务、凑人头。为数据“亮眼”不惜“注水”,怂恿学生假装“灵活就业”,甚至“不签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这样的就业服务,中看不中用,不仅费钱费力费时,还可能给毕业生“添堵”,形成不良风气和导向。

就业服务搞“花架子”,与考核“一刀切”有关。目前许多考核都将就业率作为核心指标,但提高就业率并非易事。短时间内举办大量招聘会,最容易彰显工作业绩。在不良就业政绩观影响下,一些高校落入形式主义窠臼,陷入“唯就业率”误区。就业率是就业服务的手段,不是就业工作的目的,统计就业率不能忽视就业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应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科学评价机制,让高校挤干数字水分,把更多心思花在提升就业服务上。

本该“指点迷津”的就业服务却在“瞎指挥”,也因一些地方工作能力不足。促就业愿望强烈,但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就业工作思路陈旧、方法单一,拿不出“绝活”,就唱高调、搞“大呼隆”,虚张声势。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能否就业、何时就业、如何就业及就业稳定与否,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就业季不应仅是就业“急”,不能讲到就业服务就是开招聘会、哪怕岗位不合适也硬要学生上岗。开展工作角度单一化,对就业问题认识不全面,不仅违背客观情况和人才成长规律,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避免招聘会华而不实,要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分区域、分层次举办招聘会。解决就业供需不匹配问题,需要高校主动“走出去”挖掘优质岗位,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精准匹配。从不法黑中介到试用期“白用”,从合同“霸王条款”到培训课“被套路”,毕业生求职路上的“雷”、需要躲避的“坑”不少,职能部门不仅应及时发布避“坑”提示,更要随时扫“雷”填“坑”,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最近,人社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提出,聚焦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岁—24岁失业青年,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这是从问题入手,找准就业的难点痛点堵点针对性帮扶,确保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就业服务难免众口难调。“想当然”就会走弯路,设身处地为毕业生着想,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才能多出实招、好招。近期,一些高校根据学生特点“直播带人”促就业,让人眼前一亮。时代在发展,根据工作方式、劳动关系的变化,就业服务亟须走出因循守旧的老路子,多出与时俱进的好点子。进一步说,就业服务工作,不是“送一程”,而应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从入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到适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到毕业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就业指导、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要求,每一次务实、暖心、“点对点”服务,都是在为学生“添柴”,助力学生向着梦想前进。用心用情,把大学生就业当成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就会多些真抓实干、少些“花拳绣腿”。

■ 韩小乔

    相关新闻
“买不到柜台”彰显助老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