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不能“想讲就讲”?
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发布通知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须提前5日申请报备。
近年来,全国多地掀起“博物馆热”。博物馆藏品底蕴厚重、内涵丰富,如果游客缺乏足够知识储备,就需要有人在旁讲解说明。有的社会人员和机构盯上这块“蛋糕”,通过为游客提供有偿解说服务赚取收益。表面上看,社会讲解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又与游客“你情我愿”,似乎是双方共赢。然而,放任带有营利、非公益性质的社会讲解服务“野蛮生长”,可能会诱发一系列问题。有的人员并不“懂行”,讲解时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人员素质较差,在馆内大声喧哗,长时间霸占观赏有利位置,现场拉客揽客,扰乱博物馆正常经营秩序。部分博物馆每日可预约名额有限,一旦进馆的社会讲解人员数量过多,等于变相挤占普通游客名额。基于此,从国家博物馆到河南、辽宁、广东等多地省级博物馆已采取措施,限制社会人员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但话说回来,游客对博物馆讲解的需求火爆,若仅对社会讲解人员一刀切“禁讲”,却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满足需求,便有本末倒置之嫌。“限制令”只是手段,确保游客兴致勃勃而来、收获满满而归才是目的。如何在杜绝社会讲解乱象同时,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成为一道必答题。
清退“杂牌军”,壮大“正规军”。游客之所以花钱购买社会讲解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博物馆自身人手有限,讲解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但从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考虑,大规模招聘全职人员并不现实。对此,馆方不仅要抓好现有讲解员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作,还应健全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接纳有实力、资质过硬的社会力量,在服从馆方管理要求前提下按需开展讲解活动。例如,国家博物馆出台“限制令”同时,允许从事社会教育事业3年(含)以上且行业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申请馆内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讲解授权资质,有效填补清退“杂牌军”产生的空白。强化与文旅部门、高校、志愿者组织等方面合作,在黄金周、假期等客流高峰时段邀请专业对口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广州市民魏智华自2011年起在当地数十家文博单位担任志愿讲解员,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00小时,受到游客好评。
创新技术服务手段,丰富游客选择。面对公众旺盛的“博物馆游”热情,仅凭“正规军”不一定能充分满足多元化需求,如何进一步缓解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技术创新赋能文博产业已成为趋势,除通过VR、AR、人工智能等营造身临其境的参观效果,馆方也可探索利用技术手段增强讲解服务体验。安徽博物院日前上线“安博AR智慧导览”小程序,支持AR导览、地图导航、藏品路线等功能,相当于人手一个“专业讲解员”。西安博物院配置机器人向导,游客可以与机器人交流,听取馆藏文物详细介绍,并由机器人引导观展。以技术创新推动博物馆讲解服务提质增效,引导游客按需选择,更好品味馆藏魅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全面提升讲解服务质量,助力更多游客在博物馆感悟“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之美,探寻文化根脉,汲取精神力量。
■ 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