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科学家牛顿的这句话广为流传。
近年来,各地多措并举,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但据《工人日报》报道,来自企业一线的“师傅”进校园当“老师”在一些地方依然处于有名无实状态,能长期、系统性到职业院校给学生授课的大师并不多。
好的教育,不仅存在于书本,也应结合实践。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从企业一线来、到教学一线去,把日积月累的经验技巧倾囊传授,把生产所需的操作要领公之于众,帮助更多学生站上“巨人肩膀”,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蓄能发力,这是产教融合的目标所在。
正因言传身教如此重要,“师傅”当不了“老师”的原因更值得关注。目前,职校兼职聘任的对象范围较窄,选聘看重年龄因素而忽视胜任力,待遇注重“帽子”而忽视实际贡献。选聘条件不科学、方法不灵活的背后,暴露出选人用人视野不够开阔。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是一个漫长过程。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师”,往往是单位中坚力量或年龄较大的退休员工。将是否胜任作为选聘的首要条件,才能让更多能工巧匠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展身手。一方面,灵活选聘方式,新增通过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产业导师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拓展兼职聘任的对象范围,取消对聘请退休人员任教的离岗时间和年龄限制。
一手抓工作、一手搞教学,如果激励不到位,投入回报难成正比,“师傅”就不愿当“老师”。同样,如果对企业和学校缺乏相应激励措施,自然一个不愿意派、一个没动力招。激发人才活力是道“共答题”,校企各得其所,才能真正推动产教融合。比如,把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作为认定、评价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重要指标依据,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措施。阜阳技师学院自2016年起,在沿街场地建设厂房,以“用课时抵房租”的方式吸引汽修、汽配企业入驻厂房。入驻企业员工只需每学期在该校汽车专业完成相应课时授课,厂房租金就将以课时费形式返还给企业。又如,将兼职教师的聘请与任教情况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在计算职业学校生师比时,可参照相关标准将兼职教师数折算成专任教师数。针对三方合作意愿不强的困局,加大激励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营造企业愿意派、教师愿意来、学校愿意招的生动局面。
进一步说,“师傅”进了校园,倘若评价不科学、标准不统一,缺乏施展才华、升职进阶的通道,也会逐渐失去信心、慢慢流失。如果技能人才只是每年去学校开一两次讲座,学生也无法从他们身上学到真本事。这也是为何一段时间以来,能工巧匠进校园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育人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说到底,要通过完善制度,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明确企事业单位把在职校兼职人员任教情况作为其考核评价、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提升人才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鼓励职业学校多渠道依法筹集资金,采取灵活多样分配方式,合理确定工作报酬水平,充分体现兼职教师价值贡献。
能工巧匠进校园,匠心精神薪火传。随着新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出台,“师傅”变“老师”的渠道更加畅通,职校用人管理更加有据可依、规范全面,必将助力更多学生站上“巨人肩膀”,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