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技术、高精度摄影、遥感探测……从地下到云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更多可能。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繁若星辰,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加强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切实提高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为更多文物留住“青春”打下重要基础。
如今,考古现场不只有洛阳铲、皮尺、刷子等传统工具,也有无人机、三维扫描仪、移动考古实验室等高科技设备,考古发掘、整理、研究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比如,在三星堆考古现场,发掘坑上不仅盖起了“空调房”,还在发掘坑周围建立起“考古发掘舱”。有了它们,发掘现场就能达到恒温恒湿的状态,给足文物满满的“安全感”。让文物重见天日只是第一步,文物保护修复也是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用X射线给文物做“病理分析”,判断文物的腐蚀程度,精准直击“病灶”,为整形、焊接等提供技术参考。期待更多硬核科技帮我们拂去历史的迷沙,让文物珍宝重现于世、永葆青春。
融入生活是最好的传承。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故宫博物院以多种方式激活“千里江山图”,推出融合科技与美感的数字艺术展,让观众与文物来一场超越时空的互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发“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还原古人生产的生动历史细节。文物从方寸展厅走向大千世界,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能让更多人在润物无声中感受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润泽。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破解一个个神秘的文物密码,让尘封已久的石器美玉、秦砖汉瓦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历史更加可听可看可感。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然而,文物保护工作缺乏专业人才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考虑到文物保护工作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在文物基础研究、保护修复、展览展示、活化利用等方面需要全链条合作,在学科培养中发现人才,在项目实践中锻炼人才,形成人才发展良性循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广大文物工作者来说,则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守护好中华文脉。
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