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事故。出了事故,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严厉倒查追责,依法处理责任人。
问责处置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事故责任人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有网友质疑:“为什么查处总比曝光慢半拍?”这种“马后炮”式的监管价值何在?
对多个安全事件的复盘,“马后炮”式监管表现主要有:“整改整治一刀切”,只要所在区域一家企业发生事故,不等调查结果,同类其他企业一律停产整改再说。“运动执法一阵风”,出了事一阵风,不出事就搞形式,平时思想放松警惕,对安全的重视松懈。“剃头挑子一头热”,上面热、下面冷,监管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管理者热、执行者冷,政府热、企业冷,群众参与维权意识热、职能部门回应关切冷。
安全就是好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马后炮”式的监管,至少带来“五个危害”:让家庭断了柱。每一起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是以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给行业抹了黑。当陷入“信任危机”,对当地整条产业都是毁灭性打击;为当地蒙了羞。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出圈”快,“出丑”更快,极易成为“不友好”“不消停”的代名词;抓发展大局分了神。别的地方都在一刻不停抓项目、抓招商,而出事的还在摆平事、搞稳定;给全省全国添了乱。晴天霹雳一声雷,辜负了上级信任,工作一再被动。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处理好发展与安全、质量的关系,让安全监管的“马后炮”少放、放不响,甚至不放,是紧要紧迫的任务。
勤做“马前课”,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任何事故都可以溯源,所以抓源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也是管长远的。有个安全飞行的“海恩法则”,核心要义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它提醒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对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事故就会被降到最低限度。因此,要保证安全,必须关口前移,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
多跑“马拉松”,执法重在“常”“长”。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查不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不吸取教训是最大的教训。一些地方、部门和生产企业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有的官员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这方面不吝投资,而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设施的投入却少之又少;有的企业认为“减少安全投入等于增加效益”,重效益、轻安全,存在抢产量、抢工期、抢进度现象;有的部门审批许可把关不严,监管执法宽松软,以罚代管、罚而不管……必须痛定思痛,综合运用日常检查、专项抽查、巡回督查等方式,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化的切实举措。
不当“马大哈”,从细节严起管起。安全生产不缺少规章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制定20条具体措施,为推动“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提供了遵循。要保持“一稳皆稳、一失皆失”的清醒和定力,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部位持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完善发现、报告、处置工作体系,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严格执行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做到临战有底数、迎战有招数、决战有胜数。
紧勒“马缰绳”,压实安全监管责任。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以责任到位推动安全制度措施到位。强化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全链条监管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推进联合监管,切实消除监管空白、形成监管合力。对因监管不到位发生事故的,不能只就事论事、一罚了之,而要就事论理论制,弄清背后的监管盲区、制度漏洞到底出在哪些环节,及时查找原因,制定补救措施,防止屡改屡犯、好了伤疤忘了痛。
■ 李 芷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