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卷分数、卷证书后,大学生又卷起了实习。最近,“卷实习”成了热门话题。不少大学生为刷出“名企光环”和“相关经历”,从大一、大二便开始实习,有三次以上实习经历者不在少数。这种低年级化、高频化的“卷实习”现象,可谓本末倒置,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实习本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助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开拓视野、积累经验。知名企业实习经历,确实能为简历增色,成为求职的加分项。然而,当实习异化为“求职筹码”,演变成校园里的“军备竞赛”,其价值已然大打折扣。一些学生为“刷简历”四处奔波,过早过多卷入职场,难免耽误系统学习与专业深耕的时间,导致学业根基不牢。
更令人担忧的是,“卷实习”不仅冲击学业,也在助长功利主义心态。一些学生为求名企背书,耗费大量金钱与精力,却收获寥寥。一些用人单位则趁机扩大实习生规模,提供低薪或无薪岗位,将大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当“履历光环”遮蔽了真实能力的提升,当“相关经历”被误认为比实际能力更有分量,实习便沦为急功近利的“身份镀金”。
“卷实习”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断层,“学难致用”矛盾突出。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所学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大学生不得不通过实习来增加竞争力。此外,一些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将名企实习经历作为准入门槛,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实习焦虑。
破解“卷实习”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指导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应摒弃唯名企经历论,建立更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青年学子也应认识到,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源于扎实的专业能力,而非仅仅依靠一份实习简历。
破解“卷实习”困局,需共同校准方向。高质量的实习不是刷简历,更不是给简历“镀金”。当前,需要教育者、用人单位和青年学子共同校准方向,让实习回归成长本位,让教育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实习才能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
■ 吴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