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大通古槐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1-23 15:11:03 责编: 徐文娟

位于铜陵市的千年古镇大通,不仅有着“长江在这儿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的自然神奇,在当地的天主教堂钟楼边,还有一株高耸入云、树龄达200多年的槐树,这株古槐不仅见识了滚滚长江的恢宏,更见证了大通曾经的富庶和繁华。

远远看上去,大通天主教堂边这棵古槐身躯高大、树干斑驳,直径大约七八十厘米,众多树结层层叠叠地于树干之上,彰显着它的年轮久远;更有雷劈的痕迹附着其上,凸显着曾经的沧桑与顽强。每当春夏时节,苍劲挺拔的古槐与钟楼比肩而立,槐枝在春风中吐出青翠绿叶,茂密的树冠绿叶间一簇簇洁白的槐花盛开,扑鼻的浓郁芳香随风弥漫。槐树木质疏松,长大易在风雨中折断,加上其树汁有甜味,易招蚂蚁等做窝,当蚂蚁吸干树汁后,槐树就会枯死,所以槐树一般正常存活也就五十年左右,大通的这棵古槐居然活了200多年,至今还枝繁叶茂,委实令人惊讶。据林业专家介绍,这棵槐树之所以能如此长寿,应与其自身生命力顽强和当地人精心管护有关。

我国自古就认为槐树有君子之风,认为其棱角分明,个性正直,因此国人一直喜欢在房前屋后及院中栽植。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香门第更是视槐树为科举吉祥之兆,将其与书生学子并提。如汉代长安,人们称读书人聚会的地方为“槐市”,唐朝时,则以“槐”借指学宫、学舍。“崇槐文化“这一传统被南迁大通的人们继承延续了下来。早在宋代,从雁门一带迁徙而来佘氏家族便在大通兴建了著名的“澜溪书院”,从此家族人才辈出。其中佘可才于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官至吏部侍郎,俗称佘天官,官居正四品;而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相继连中进士,名噪一时。自此,佘氏遂成大通最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池州府贵池人黄观在明洪武二十四年殿试夺魁考中状元,其少时曾修学于澜溪书院,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黄观状元及第后,为感谢师恩,曾亲书“澜溪书院”匾额赠给书院,书院名声大振,一时号为池州之冠。书院自兴建后一千多年里曾屡遭战火摧残,多次修复,至清代建有孔子殿(文庙)、鹊江楼、藏书楼、蒙学堂等众多建筑,但最终还是毁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与湘军在大通进行的八次大通之战中了。

1871年,西班牙神父解佩克在大通兴建天主教堂,除建设祈祷堂、圣母院、钟楼之外,还在西坡建了教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大通小学,现为大通幼儿园,古槐至今仍长在幼儿园大门口不远处,仿佛是学校的守护神一般。古槐南边的山凹,曾是大通中学,现已废弃。大通教育事业发达,先有江南的澜溪书院、天主教堂教会学校、大通中学,后有江心和悦洲上的十余所中小学,如国立十六中、大通女子学堂、圣公会教会学校、福音堂小学、和悦小学、广储学堂、和悦中学、大通市小学、宝善小学等。

古槐一直静静地矗立于大通天主教堂钟楼边,见证着大通悠久的历史,装点着古镇的风貌。(吴华

    相关新闻
入冬一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