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思想周刊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9-12 07:23:59 责编: 徐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问题的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要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宣传形式上,围绕让理论“活”起来,广泛开展“举旗帜·送理论”,打造“板凳课堂”“庭院课堂”“田间课堂”“游船流动课堂”等平台,通过“理论+现场”“理论+文艺”“理论+网络”等形式,将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与互动交流贯通起来;紧贴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贴近百姓生活,用普通话、方言土语和民族语进行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宣讲,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落地生根。在宣讲内容上,讲清楚讲明白乡村振兴战略和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形势政策问题,激发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在宣传队伍上,组建以党校教师、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等理论宣讲志愿者为主体的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发展培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乡贤、乡村文化带头人为“草根”宣讲员,定期深入全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面向广大党员、群众、青少年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议自评、自育自强的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农村文化平台,引导辅导农民自编自演,演乡愁、说乡音、唱乡情、舞乡韵,增进情感交流,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通过乡村春晚、送戏进万村、百馆千村文化结对、文化馆联盟等形式,结合文化下乡、“走转改”,落实“结对子,种文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常下乡”等举措,组织专业文艺团队排“折子戏”定时演、文艺轻骑兵“一小时巡演”,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开展常识普及、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持续深入移风易俗。针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开展村规民约制定和修订,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统一宴席标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推广文明积分等做法,正向激励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组建乡村环境整治小分队,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切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

健全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在整合资源、优化供给、常态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其一,强化落实省级负总责、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县(市、区)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考核体系,以考促评、以评促建,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其二,完善挂点联系机制,健全结对共建机制,推动省、市、县机关单位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挂点联系,推动文明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实施“百佳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交流行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对接、有效下沉。其三,坚持示范带动、管用好用,实施文明实践“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打造10个示范中心、100个示范所、1000个示范站,以示范促规范、以先进带后发。其四,优化“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工作体系,深化拓展主题教育实践,集中开展文明集市活动,健全完善“菜单+点单”模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着力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认同度。其五,健全多元资金投入文明实践的保障机制,加强县级财政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支持力度,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积极发动商会、企业、外出乡贤和爱心人士的力量,拓宽资金保障渠道,打造文明实践基金“蓄水池”。(高思杰 李全文)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相关新闻
办好社区食堂 做足民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