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由“贯通”而形成“融通”,在“融通”中全面“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才能牢牢扎根、赢得人心。
阜阳地处黄淮海平原,千里淮河穿境而过,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处、人才辈出地、文化大熔炉,由此构建了阜阳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日用不知、常见不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阜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增强恋乡爱土的家国情怀。阜阳有许多反映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方言俗语。比如,“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展现出与外敌抗争到底的决心;“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亲人的牵挂;“葵花向太阳,翻身全靠党”,反映人民对党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从组织“四九”起义、打响安徽反击反动派第一枪的魏野畴到太和雨花台烈士齐国庆,从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治淮劳模李秀英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种粮能手徐淙祥等,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情感、报效祖国的行动,让人动容。家国情怀作为颍淮儿女的精神情愫,历经千年,矢志不渝,激励一代代阜阳人为国尽忠、为事尽力。
争当孝老爱亲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阜阳人把“孝”视为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深深嵌入当地民风习俗和生产生活之中。比如,“二月二,送雁馍”,沿颍河涡河地区,二月初常有群雁起落。因雁是候鸟,往返有期,不忘故地,暗喻女儿对父母的思念。老雁馍倾注了已婚女性眷恋故地、炽热纯朴的孝心。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纵贯几千年,成为凝聚千万阜阳人最核心的文化IP。
弘扬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阜阳也是“鱼米之乡”,曾长期为淮河灾害所困,花鼓唱词“十年倒有九年荒”,即是真实写照。但是,淮河水患也造就了阜阳人骨子里的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如同淮河边的杞柳一样,向水而生、与水共在,阜阳人面对灾害,展现出打不垮、压不倒的气概和精神。阜阳人常说“囊气”一词,意为志气、骨气,常以“人要有囊气”“活着要争囊气”激励人。从王家坝精神到农民工精神、再到“外卖骑手”精神,阜阳人就是靠着一股不服输、“不躺平”的劲和气,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培育力耕不欺的勤劳品质。阜阳农耕文化悠久,先民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这在不少方言俚语和地方曲艺中都有深刻烙印。比如,“一勤天下无难事”“冻闲人,饿懒人”“不怕慢,就怕站”,劝诫人们要吃苦耐劳。“纵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传承的是不等不靠、不投机取巧的主动精神。比如,太和清音、阜南嗨子戏融合皖北地区劳动号子,临泉杂技、界首彩陶等,源自群众生产生活和创新创造……勤劳孕育的思想之光、精神之光、文明之光,照耀一代代阜阳人开拓奋斗,实现梦想。
养成挺膺担当的豪爽性格。坦荡开阔的平原地理环境、悠久沉缓的文化节奏,塑造了阜阳人豪爽的个性,正如他们把“可以”说成“管”一样,掷地有声。翻开颍州古志,“好尚稼穑,重于礼文”“里巷敦扶持之义”“汝阴人率性真直”“颍土旷民稀,习尚古朴”……描述阜阳人耿直性情的文字随处可见。阜阳人说话直接,有话好说好商量,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情味”十足,在社会交往中显得真诚,容易赢得信任。阜阳自古多英勇之士,阜阳文化因此充满阳刚之气。不论祖国哪里有需要,他们都能挺膺担当。
■ 李 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