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倾力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8-10-25 09:07:58 责编: 徐文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一年来,我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

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是一个江边小镇,滚滚长江从小镇旁蜿蜒而过。今年夏天以来,对小镇居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绿树多了。小镇公路边的许多地块上,石楠球、香樟、杨树等一排排树木拔地而起,横成排,竖成列。“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是我市林长制改革的‘一号工程’!”池州市林业局副局长丁文表示,市里努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池州山水画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我省全面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保护“好山”,我省去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今年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林长体系,明确“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重点任务,把林长制写入地方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林长责任,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做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去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48万亩,相当于平均每天增加4000多亩“人造森林”。

保护“好水”,去年起,我省全面实施河长制,覆盖全省全部河流和湖泊。目前,全省共设立河湖长52687名。行政区域内各主要河湖设河长,由本级负责同志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凝聚各方合力。

今年上半年,我省作出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我省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确保到2020年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面实现达标,长江干流40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河长制”“林长制”筑牢生态屏障。江淮大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保卫江淮碧水蓝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省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促进空气优良率大提升。

省环保厅从3月6日起开展为期1年的大督察。覆盖16市、实施异地驻点互查,此次督察被业界称为安徽环保史上最大规模督察,剑指影响PM2.5的行业、“散乱污”企业等。

督察成效逐步显现,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8个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

今年前8个月16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阜阳市排名由去年同期的全省倒数第四上升至全省第六。变化原因何在?当地探索出“一管四全”经验,在主城区建成投运了全省首套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靶向治理和精准预警预报。“一管四全”发力,即精细化精准管控、行政区域和监管范围上全覆盖、时空和时间上全覆盖、行政管理和职责上全覆盖、问题排查和治理全覆盖,阜阳的好空气多了。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未达标设区市细颗粒物浓度较2015年下降18%以上,全省地表水Ⅰ类至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4.5%以上,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等。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省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重点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7场标志性战役,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把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作为重要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

环保督察既查事又查人,显现扫除环境“顽疾”的威力。今年,我省分两批对8个市开展环保督察。第一批省环保督察已结束进驻。为期1个月的现场督察期间,分别进驻合肥、亳州、马鞍山、安庆的四个督察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明察暗访,曝光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督促地方推进整治。督察整改中,1664家单位被责令整改,20人被拘,15人被问责。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一年来,包括《安徽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试行)》《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在内,一批重要文件密集出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今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3大类16个片区,原则上禁止开发。“为确保红线守得住,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我省建立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损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皖浙两省两轮生态补偿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安江模式”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积累新安江试点经验后,我省开展了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今年起实施地表水断面、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今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当前,我省正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记者:夏胜为)

    相关新闻
省十四运会在蚌埠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