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经营理念,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晋商”“徽商”以信用为上,各领风骚数百年。提到商务诚信,人们就会想到这些老字号商家和传奇商派,凭着守信兴业的理念,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国商业文化中践行诚信的典范。
诚信,是商业伦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诚信更是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一张“通行证”。真正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企业,无不视诚信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不过,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失信事件并不鲜见。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电子商务、旅游消费等领域,制假售假、霸王条款、宰客欺客频频见诸媒体。这些见利忘“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行业形象,而且,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影响下,使其他市场主体对诚信的自觉坚守产生动摇和怀疑,导致当今商业环境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诚信不彰现象。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必须将诚信作为一块金字招牌树好擦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以身作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扬“老实人”精神,把诚信贯彻到生产、管理、流通各个环节,用诚信树立形象,靠信誉赢得价值,换来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强化企业诚信意识,行业的力量不容忽视。各行业协会应通过行业规范等手段,推动诚信成为行业内共识,共同维护行业诚信环境。
打造商务诚信“金字招牌”,根本是要靠制度的刚性约束。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初步形成了“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大诚信制度相关立法和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利用法律手段,强化制度的权威性,提高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让失信行为主体付出高昂的代价。
只有通过“内外兼修”,把商业伦理的柔性规范与制度法律的刚性约束紧密结合起来,让自律与他律双向发力,才能构建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体制机制,实现商务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发展。(范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