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弘扬民族精神 奋斗精神
王家坝精神:舍小家为大家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8-11-15 09:18:14 责编: 徐文娟

初冬时节,阜南县王家坝闸一侧的蒙洼蓄洪区阡陌纵横黄绿相间,点缀其间的羊群悠然自得;放眼望去,高起的庄台上幢幢小楼依势而建,庄台边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徐徐展现在记者面前。

浩浩荡荡的淮河水,从上游的河南省淮滨县蜿蜒而下。每到淮河主汛期,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阜阳王家坝闸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座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运行的大闸,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晴雨表”。自1954年以来,王家坝闸曾经15次开闸蓄洪,以保淮河安澜。王家坝闸坚固的闸基上,仍有洪峰通过的印记。

每次开闸,当地群众为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引洪水进家园,让良田成汪洋,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蒙洼蓄洪区郎楼庄台,经历过多次洪水。每当回忆起家园被洪水淹没,居住在这里的郎泽建老人就十分心痛。“每次发大水,房子、庄稼全都要被淹,乡亲们都很心疼。但是,如果我们不蓄洪,上下游会有更多的人受灾。牺牲局部小利益,保住全局大利益,我们甘愿做出这种奉献和牺牲。”

饱受洪水侵袭,王家坝群众不仅没有被洪灾吓倒,反而在一次次的抗争中,增添了抗洪勇气和经验。2004年12月,王家坝闸新闸扩建竣工。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装有闭路电视,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省防指可以通过防汛会商系统直接观察淮河水位的变化情况,防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2007年到现在,王家坝闸已经连续11年没有开闸蓄洪。”王家坝闸管所的同志告诉记者。

长期与水抗争,让当地群众懂得了尊重科学规律,从人水争地到人退水进,从与水对抗变与水共处,实现了人与水的自然和谐。他们“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发展杞柳、柳编、板鸭、黄沙等产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如今已成为行蓄洪区百姓的共识。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尤其是以王家坝行蓄洪区为代表的阜南县已逐渐形成近10万人的柳编产业,柳编工艺品发展到数万个品种,远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为切实改善居民生产生活及居住条件,阜南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整体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使行蓄洪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看如今的庄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在布满鲜花绿草的休闲广场上,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记者 范孝东)


安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逐步从源头消除儿童留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