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渡谋项目,百舸争流促发展。
40年峥嵘岁月,40年砥砺前行。多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着力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坚实支撑。
先行一步,构筑新兴增长极
走进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奇瑞新能源小蚂蚁二期通过工信部验收正式投产,具备年产5万台整车生产能力,三期拟建新能源汽车销售展示中心及员工宿舍,目前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天弋锂电项目二期在原有5条动力电池产线基础上,正在新增建设11条动力电池生产线。云一湿法隔膜项目一期、纽威吉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项目等建成投产。”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重点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的载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能够发挥对稳投资的关键作用、对调结构促升级的支撑作用、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始终把重点项目摆在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王启康说。
引领新常态,重塑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放大规模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5年,省委、省政府确立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8月,我省确定第二批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按下结构调整“快进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新型显示、数字经济、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产业从无到有,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建设,涌现出奇瑞、江淮、科大讯飞、埃夫特、应流等一批自主创新企业。
“三重一创”建设统筹推进,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产值突破1.2万亿元。
“同时,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服务化’为方向,我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太和华源现代物流园等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及芜湖方特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落实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长九(神山)灰岩矿项目是池州市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更具有民生、安全、生态环保、资源集约利用等多重优势,入选安徽省‘大、新、专’项目,列入池州市、贵池区两级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和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点实施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池州市贵池区重点办负责人说。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动机”。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我省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围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
11月26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一千万人次。近年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先后投运,全省民航机场达到5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省在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构筑经济腾飞新跑道。从最早开通的合宁、合武铁路,到京沪、合蚌、合福、宁安、郑徐高速铁路、淮北高铁联络线,年内还将开通运营杭黄高速铁路,贯通了北京至福州南北大通道和沪汉蓉、沿江东西大通道,我省在全国铁路网特别是高速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已经确立。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成运营,合肥迈入“地铁时代”。全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105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目前在建里程1100公里。长江干线过江通道不断增强,从1995年第一座跨江通道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建成,到目前已建成跨江通道8座,在建3座。“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28公里。
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穿越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发展战略区,集供水、航运、生态等功能为一体……2016年开工建设的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任务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是继南水北调工程之后,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14年,国务院启动实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我省26个项目列入其中,总投资1700多亿元,已开工建设15项。
聚力创新,占领发展先机
11月12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对外发布,经历4个多月的持续物理实验,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省始终坚持科教兴皖战略,引进了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聚焦量子信息、核聚变等领域研究,厚植原始创新优势。”王启康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围绕原始创新,聚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一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集中涌现。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通过“墨子号”卫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标志着全球磁约束核聚变电子加热研究迈上了新台阶;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水平;稳态强磁场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磁场强度已达42.9T……统筹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我省正加快形成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六稳’要求,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和‘五项机制’,扎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贡献。”王启康说。(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