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市公安局烈山派出所民警和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对辖区保健品等进行检查。 本报通讯员 李鑫 刘荣 摄
给孩子服用过多维生素导致孩子中毒、老年人乱服保健品、自行配制草药治病被送医抢救……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老年人、儿童成为乱服保健品伤身的高危人群,很多人由于迷恋各种保健品不能自拔,成为名副其实的“保健品控”。
专家建议,在整治市场乱象的同时,政府应联合医疗机构、权威专家、媒体加大科普力度,提升“保健品控”们的健康素养,引导他们科学服用保健品。
乱服保健品中毒,儿童和老年人成高危人群
前不久,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一位女童因服用了超量的维生素AD而接受洗胃治疗。她的母亲悔恨地说:“我跟孩子说维生素多吃一些无所谓,她每天像吃糖一样吃,最多的一次吃了30多粒。”
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综合一科主任罗海燕接诊过多例因乱服维生素危害身体的儿童,“我们通过洗胃和导泄才将孩子体内的维生素清出体外,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多一点维生素有益身体,殊不知过度服用维生素AD会导致血钙升高,出现脑血肿、头痛等症状。”
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给孩子服用保健品,导致孩子中毒的事频发。“一些婴儿腹泻几个月查不出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家长给孩子吃多了鱼肝油,导致孩子肠胃负担过重,发生迁延性腹泻。这些家长好心办坏事,健康素养太低了。”深圳市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邓俊彪说。
相比于儿童而言,老年人乱服保健品的现象更为严峻。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科主任赖燕接诊过多例因乱服保健品和各种“神药”而导致铅中毒的老年人。
“家住宁乡的胡女士、邓先生老两口患有冠心病,他们担心服用西药有副作用,就自行购买保健品吃,还自己批发中草药吃,家里堆满了从批发市场买来的草药,每天熬一锅当茶喝,后来双双中毒被送到医院急救。我们发现这对夫妻购买的保健品和草药均含有大量铅化合物,长期服用将危及性命。”赖燕说。
很多老年人有病不就医,而是“自医”。“近年来,因乱服保健品导致铅中毒的患者激增,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声称能根治糖尿病的神奇胶囊,导致铅中毒出现呕吐、腹痛症状,被紧急送医接受驱铅、护肝治疗后才好转,我想提醒老年人,所有声称能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的保健品都是睁眼说瞎话!”赖燕说。
“保健品控”们各有各的“控”
湖南省老年医学与健康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刘幼硕教授说,近年来,沉迷于各类奇葩养生方式和购买保健品的人群不断扩大,“保健品控”们常有以下类型:
——渴望关注、渴求温暖型。“我一天要吃十种保健品,卖保健品的小伙子比我儿子对我还亲热,我就喜欢在他那买保健品!”家住常德的梅兰大妈是实打实的“保健品控”,她的退休工资全部用于购买保健品。
刘幼硕说,很多老年人保健意识越来越强,身边没有孩子,常常陷入孤独、寂寞的情绪,那些“训练有素”的保健品销售员见有机可乘,便趁机拉老年人参加讲座、活动,让老人们倍感关怀,甘愿为其营销的保健品买单。
——自我补偿型。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辛苦半辈子了,晚年该享清福,而他们安享晚年的方式就是购买保健品。“以前老年人在一起是比谁家儿女优秀,后来有孙子了,就比谁的孙子更聪明,现在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攀比谁的保健品更贵。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乱吃保健品对身体的危害。”湘雅三医院老年病科副教授江凤林说。
——四处寻求偏方型。“排队几个小时看病,医生三分钟就打发我了,说我已经是癌症晚期了,难道我就等死吗?我现在四处寻找偏方,只要对我身体好的,我都吃。”肿瘤患者刘梅(化名)告诉记者。
“慢性病患者乱服保健品不但没有补身体,还给健康带来隐患。”中南大学医院药学研究所所长、湘雅医院副院长龚志成介绍,一些病人在服药的同时喜欢服用保健品,以为这样是在养生,殊不知这不仅加重了肝肾负担,还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很多人是出于对疾病的恐惧而不停地购买保健品,认为这就是爱自己的表现,与其说是身体需要,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应加强对他们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心瘾。”湖南省脑科医院大精神科主任周旭辉告诉记者。
规范“保健”市场、提升健康素养应双管齐下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促进“保健”市场健康发展。专家建议,在整顿“保健”市场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江凤林指出,不少公众健康素养长期处于“及格线”以下,特别是老年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与科学养生信息的供给不对等,难以抵挡推销员温情的攻势。
刘幼硕指出,应联合医疗机构、权威专家、媒体加大科普力度;年轻人要注重老人的“精神赡养”,平时多陪伴老人,主动帮助老人寻找科学的保健方法,并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在正规渠道购买值得信赖的保健产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新华社记者 帅才 (新华社长沙2月20日电)
消协提醒
科学认识保健品 理性食用不盲目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 林碧锋)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科学认识保健品,警惕各类虚假宣传和营销行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理性食用保健品。
消协提醒,保健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的、具有一定保健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产品。消费者切勿听信不法商家对保健品的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特别要警惕以防治疾病为噱头,声称“绝对安全”“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宣传。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也并非人人都需要。消费者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合的产品,严格按照食用方法和食用量服用。必要时应咨询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身体不适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消协提醒,消费者应通过信誉良好的商场、超市、药店等购买保健品。正规的保健品外包装上标有天蓝色、形如帽子的标志,下方标有食药监部门的批准文号。可通过食药监部门官网查询、核对产品批号和功能声称是否存在虚假、套用等问题,谨防假冒伪劣产品。
此外,消协特别提醒,老年人和病弱人群中的消费者,应远离所谓的专家义诊、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组织旅游、居家养老、会议营销等保健养生宣传、营销行为。发生消费纠纷时,可致电12315依法维权。
这些保健“常识” 别再信了
新华社电(记者 王子辰)纤维有助排便、补钙稳定血压、吃可可粉能减肥……记者发现,这些在国内流传颇广的保健“常识”,其实至少在欧盟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全球范围内,欧盟是公认的保健品监管较为严格的地方。在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可查到一份共800多页的清单,上面列举获欧盟批准或禁止使用的保健品宣传语,并都附有相应理由,即欧盟食品安全局的科学意见链接。
记者浏览这个清单发现,一些广为流传的健康“常识”,其实并不正确或者未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
例如,膳食纤维摄入有助增强饱腹感、规律排便、体重管理、维持正常血糖浓度和维持血液胆固醇水平等说法,就未被欧盟食安局采纳。该机构在参考41篇学术论文后得出结论,膳食纤维摄入与所宣称的这些益处之间无法建立因果关系。
欧盟食安局解释说,膳食纤维是一类人类小肠无法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统称,“摄入膳食纤维对于人体有各种生理影响。受每种纤维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摄入剂量和方式不同的影响,产生的生理效应也会有区别”。
补钙有益身体健康的说法也广为流传。欧盟食安局在一篇科学意见文章里肯定了补钙对骨骼和牙齿健康、肌肉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益处,但同时澄清,没有足够证据支持补钙与稳定血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近年来,吃可可粉能减肥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但欧盟食安局评估认为,吃可可粉与维持正常体重之间尚无法建立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