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摘自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摘自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自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摘自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春天来了,砀山县葛集镇新华村的油桃大棚里桃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踏青。新华村是贫困村,经过干群共同努力,村里的贫困户稳步增收、陆续脱贫。本报通讯员 崔猛 摄
作为全省旧村改造典型——全椒县襄河镇八波河东新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打造华东花卉苗木基地,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 本报记者 史力
亲爱的读者,当您看到这个标题时,是否会情不自禁唱起来?上世纪60年代,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传唱南北,寄托了无数人的美好情感。至今,优美的旋律仍回荡在人们心里。
2018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801.4亿斤,是1978年的2.7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996元,是1978年的124倍;截至2018年底,全省3752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完成改厕149.3万户,已建和在建中心村5300多个……
实打实的数据,标注乡村蜕变的坚实步伐。青山绿水间,美丽画卷缓缓铺展,越来越多的“家乡好”走进现实。
转眼又是一个春天。“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这个春天出发,乡村振兴再提速,全面小康路上,城乡携手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作为农业大省,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上下要继续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梳理部署,力争2019年大头落地,2020年全面收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从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夯实基础,推动各类要素进一步向乡村集聚,以“多予”换取农村的蓬勃兴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建设美好家乡,要着力壮大乡村产业。目前,我省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分布无序、集聚程度低等问题,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新型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持续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
扮靓乡村环境,才能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好家乡,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五清一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提升村容村貌。要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用电、住房、物流、信息网络等建设,让千万农民享受到现代生活的舒适和便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好家乡,需要重拾乡村文化自信。我省农耕历史悠久,乡村文化灿烂多样,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需要挖掘弘扬传统乡村文化底蕴,立足新时代、丰富新内涵、培育新民俗、涵养新乡愁,用乡土文化来塑造乡村独特魅力,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建设美好家乡,要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以探索的勇气和创新实践,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要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因地制宜把改革不断推向纵深,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更多“打开方式”。要抓住关键环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强化“钱、地、人”等要素供给,着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歌声飘过六十年,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见证“家乡好”的新征程。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让我们踏着春天的鼓点,只争朝夕,锐意进取,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乡。让城乡携手,共同迎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