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牢记嘱托闯新路】全面发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4-28 09:12:18 责编: 徐文娟

马鞍山圆融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

高铁车轮穿上马钢“跑鞋”。

南湖美景如画。

“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步入新时代,马鞍山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之路上“加速度”。近三年来,该市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阔步前行,无论是坚持绿色发展,还是加速“智变”之路,亦或是提城市颜值、增人民生活品质,都彰显出新时代的新面貌。

打好“生态牌”

走出“绿色路”

置身采石矶翠螺山顶,绿意盎然的滨江美景尽收眼底,然而初到此处的人并不知,曾几何时,这里许多的非法码头一度让美景黯然失色。

“采石附近有片区域叫陈家圩,由于种种原因,长江沿线形成了24家非法码头、砂场,共占用岸线4300多米。”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武装部长周勇回忆称,由此带来的问题一箩筐:物料堆场、违法建设、空气污染等,老百姓也意见不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马鞍山推进沿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去年4月,雨山区经过半年多的专项整治,沿线24家非法码头全部被取缔拆除,通过岸线恢复,覆土面积18万平方米、复绿420亩。今年2月起,又围绕“清、拆、建、管、美”五大环节,链条式、全方位推进整治,生机盎然的滨江生态绿线终得重现。

“发展不能牺牲环境、牺牲生态、牺牲资源,要走绿色的路子。”在马鞍山市决策者眼中,“生态先行”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建设。

据统计,去年以来,马鞍山市新建或改造绿色长廊40公里、长江防护带新造林180亩;PM10与PM2.5同比双双下降,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7天,PM2.5指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8微克/立方米考核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完成黑臭水体整治28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随着一串串“生态音符”融入高质量发展的“乐章”,今年马鞍山市已经扬帆起航,该市将加快长江马鞍山河道整治工程二期、长江东岸及长江干堤生态修复、采石河出口段整治、裕溪河综合治理等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以获批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城市水体质量。

“制造”变“智造”

驶入“快车道”

走进马钢车轮制造车间,一排排银白色的高速车轮被打磨的锃明瓦亮,工人们正在将它们分别包装,不需几日它们就会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近两年里,从马鞍山发出的马钢造高速车轮装上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并出口到德国市场,改写了国外厂商垄断我国高铁车轮市场的历史,标志着“中国造”高速车轮首次驶出国门。而马钢造车轮的背后则是马鞍山制造业向“智造”的加速转变。

近年来,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因钢而生、制造业见长的马鞍山发力“智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该市大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节能环保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涌现出一批以高、尖、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翘楚”。今年前两月,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幅位居全省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除了高铁车轮外,该市诞生蒙牛乳业、马钢轨道交通等一批走在科技前沿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智能方阵”。

新兴产业借“智”登高,传统产业以“智”提质。新兴产业扬优成势的同时,“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岗”,该市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发力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向“智造”跃升。

漫步位于全国重要的机床制造产业集聚地马鞍山市博望区的“5D智造谷”,几百台崭新的5D智能机床引人注目。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制造”平台模式,只要用手机下达指令,5D智能机床就会按照你的创意,制造出一款精致而独特的产品。从昔日传统的手工“造刀”、机床制造名镇,到今日“智能”制造中心,博望产业集群向着智慧集群转型。

打好“远近牌”

开放立潮头

4月10日,合马高速铁路项目公司正式组建揭牌,标志着巢马城际铁路距三季度正式开工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不仅如此,连通马鞍山-南京的宁马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预计今年底将全面开工,未来驾车往返两地将更加便捷。不断加密的一体化交通网络背后是马鞍山大力实施开放联动的大战略。

近年来,马鞍山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等高对接苏浙沪,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努力打好对内对外开放“远近”两张牌。向东,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向海,敞开开放之门与世界“零距离”。

从美丽的采石景区翠螺山顶望去,恰好能看到斜对面的郑蒲港新区,这片建于7年前的新区改写了安徽江北地区没有万吨级深水良港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马鞍山市“以港兴市”、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序幕。近年来郑蒲港不仅开通了抵达广州、武汉等多条航线,迎来了外籍轮,而且实现与新区内新建综保区的联动。去年6月,位于新区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考”迎来封关运行,成为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开放发展汇聚要素资源。马鞍山不断深化对台对欧经贸合作,融入全球经济,该市每年坚持举办海峡两岸电子信息博览会、节能环保产业论坛等,并建成中欧合作产业园、中荷食品产业园、中意食品产业园,一批中高端产业项目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台资企业240多家,欧资企业有40多家。不仅如此,去年马鞍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企业达17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施工项目71个。

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家住马鞍山花山区的市民尹有平每天心情格外好。居住的东苑小区虽是老旧小区,但小区内绿树成荫,卫生整洁,车辆停放有序,通往高处的台阶重新做了修整,加了不锈钢扶手,还用红砖铺就了一条游步道,活动场地一旁的广场上还有供居民休憩的石桌石凳,凡此种种让尹有平等许多居民感受到小区改造后的舒心。

“住的舒心、玩的舒心、学的舒心”是民之所望,更是施政所向。去年,在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把“人民生活高品质”作为当前和今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今年随着减税降费、油气电齐降价、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等民生新政陆续落地,该市又送出一大“民生礼包”:马鞍山长江大桥市内通行费减免、菜市场标准化改造、社区“儿童之家”达标工程、市区与含山和县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采石矶景区免费对市民开放、警务工作服务站建设等为民办实事六大项目,总投资近9000万元,并提出力求每个项目连续实施两到三年,切实让改革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人民生活高品质”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去年,该市人社部门出台《市人社局推动实现人民生活高品质行动方案》,实施就业固本、社保扩面、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收入增加及和谐劳动关系护航等行动。并且按照计划,今年该市还将持续聚焦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七有”领域,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贾克帅 本报通讯员 马轩

扫二维码 看马鞍山新貌

    相关新闻
【牢记嘱托闯新路】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