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奔跑, 不怕山高路远
2016年,安庆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75个贫困村,39.2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8.87%。2018年,岳西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第一个成功“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潜山市、宿松县已接受省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三年间,安庆市354个贫困村出列,33.6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27%。一组组数字催开了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一张张笑脸又激励着每一位奋力攻坚的干部群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力奔跑,就不怕山高路远。
奋力奔跑的人群中,有一群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党员干部。他们正在全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安庆全境都是革命老区,也是全省5个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市之一。带领老区人民如期脱贫,既是一份政治责任,又是脱贫攻坚进程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节点。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更加有义务和责任冲在前头,干在一线。三年来,安庆市56000多名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1300多家帮扶单位参与定点帮扶,问题不过夜、回头看、任务清单、双向调度和双向点评、闭环调度等机制,让广大党员干部使命在心头、压力在肩头,成为“火车头”“领头雁”。
奋力奔跑中,群众与干部需合力攻坚。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然而,部分贫困户中也存在一些“等脱贫”“要小康”等“精神贫困”现象,既妨碍了脱贫进度,又影响了脱贫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安庆各地推广“扶贫夜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技相结合,坚定脱贫信心,强化技能培训力度。如今,贫困群众人有一技之长,户有致富门路,自我发展能力和信心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也进一步加强。一批像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黄勇一样的贫困群众,不但脱了贫,还成为带动一方的致富领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进入最关键时刻,现在,安庆市还有5.6万人未脱贫,21个贫困村未出列。这些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我们只有不怕山高路远,上下齐心协力,尽锐出战,全力奔跑,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好,才能决胜脱贫攻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4月,春意正浓,安庆大地一派生机。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三年来,安庆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稳扎稳打练内功,创新机制谋实效,全市共有62万人如期脱贫,354个村如期出列。岳西县在全省率先高质量摘帽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一批创新经验成为全国样板。
攻坚再聚力
脱贫“摘帽”传首捷
眼下正是茶季,岳西县姚河乡香炉村的茶园里,贫困户曹节云正忙着和丈夫一起采摘春茶。曹节云认真地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亩茶园一年约3000元的纯收益,仅是种茶一年就能挣到近两万元。
因两个孩子上学,婆婆常年生病,收入低,曹节云一家在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曹节云夫妇每年新发展一亩茶园,如今茶园的面积也从最初的1亩多增加到6亩。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支持下盖起了新房,两个孩子上学得到雨露计划支持,婆婆生病享受“351”健康扶贫政策自付不过3000元……“一年收入能有四万多元,日子是越过越火红,越来越有奔头!”曹节云说。
和曹节云脱贫同步,去年8月,岳西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第一个成功“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完成岳西县在全省率先脱贫的光荣任务,安庆举全市之力攻坚。根据岳西县的请求和市直各单位的职能和行业特点,市委将全市161个单位按照回应岳西需求单位、定点帮扶单位和其他支持单位分3大类型,分别制定《支持岳西县脱贫摘帽工作任务清单》,动员本系统内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项目和资金,全力全速推进支持岳西脱贫攻坚。市纪检监察部门还将各单位支持岳西事项列入督查内容进行跟踪问效,对所列事项不能按时间节点完成的,严肃问责,推动岳西县脱贫攻坚各项“硬任务、硬指标”按期按质按量完成。
除岳西之外,安庆市还有望江、太湖2个深度贫困县,30个深度贫困村,数量分别占全省的22.2%和24%。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刻,安庆市聚焦扶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进一步充实人才和领导力量及要素资源。去年,安庆市、县两级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3.8亿元,加强对望江、太湖脱贫攻坚的资金保障。市级统筹安排迎江、大观两个城区分别与望江、太湖两个深度贫困县结对,实施“1011计划”,即开展项目、产业、园区、劳务等“十项合作”,每区安排专项支持资金1000万元、开展一批有效活动,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采购农产品2595万元。
如今,岳西县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时的36367户110473人减少至2017年底的3500人,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潜山市、宿松县已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核查,望江、太湖两县正在全力冲刺2019年贫困县脱贫摘帽。安庆市贫困发生率已从15%降至目前的1.3%。
创新再突破
攻坚力量再聚变
4月12日下午两点多,家住望江县杨湾镇杨闸村的贫困户姜拾玉像往常一样,前往离家500米远的祥云针织有限公司上班。曾因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姜拾玉和丈夫负担一直很重。“现在好了,孩子们一个个也开始就业了,我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成了产业工人,每个月能挣近3000块钱,可比原来种地强多了!”忙活着将一卷卷布料铺平,姜拾玉乐呵呵地说。
姜拾玉口中的家门口工厂,是整合了杨湾镇5个村的扶贫资金与企业帮扶资金共计900余万元建立起的扶贫产业综合体。该综合体已建成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光伏并网620kW。仅光伏项目就带动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1.5万元,受益贫困户8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入驻的针织企业则吸纳了20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
在望江县,像杨湾镇这样的扶贫综合体已建成3个。近年来,望江县以规划为引领、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投入扶贫资金33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共投资7550万元建成了3个“空间上立体、功能上多样、能源上循环、产业上联合”的扶贫产业综合体,成为当地扶贫工作的主战场。
和望江一样,安庆市各县、区立足自身实际,在抓落实中全力创新:岳西县首创“扶贫夜校”,为贫困群众讲扶贫政策、讲致富技能;潜山市创新就业扶贫载体,打造“20分钟就业圈”;利用贫困县IPO“绿色通道”,太湖县集友股份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在主板上市的企业,一批企业正在等待落户……
三年来,安庆各地加大县级资金整合力度,潜山市整合资金33.5亿元,宿松县整合资金18亿元,望江县整合资金30亿元,太湖县整合资金17亿元,平均每县整合资金24.625亿元,脱贫攻坚的力量再次聚变升级。目前,安庆市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
举措更精准
致富群众幸福多
4月15日上午,在太湖县新仓镇花园村的一处生态农庄,贫困户吕效义正忙着剪枝、锄草、翻地……“一天光在这干活就有80元的收入,媳妇也在县里的经开区找到了工作,还有土地流转收益等等,去年一年我们两口子就挣了4万余元。多亏了扶贫的好政策,才让我家有了如今的好生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打通“造血”功能稳定脱贫后,吕效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三年来,安庆市坚持对8个县(市、区)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精准‘画像’,精准把脉,精准调度,点穴式对症下药,把一批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安庆市扶贫办主任童宏葵说。
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安庆针对各地不同实际在加快产业扶贫的同时,有重点地加快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村级基础设施短板;对照教育、就业、卫生、文化、住房等8个领域19项指标,全力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人居环境改善,经济收入增长,社会保障提效,提高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山高坡陡、居住不便的实际,岳西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着力打造成产业发展增长点、乡村旅游风景点、集体经济发展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并创新推行园区安置和景区安置。园区安置依托岳西县经济开发区存量房资源和园区企业就业优势,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经济开发区+就业”安置方式。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岳西作为唯一受邀县份作经验交流发言,并被列入《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白皮书。
宿松县的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发展全产业链油茶产业,创造性总结出“7+3”带动模式和“产业销售扶贫办法”,带动农户增收贫困户脱贫。在产业链中,贫困户享受荒山流转租金、进园务工薪金、承包管理酬金等7金,并加上就业创业、贷款参股、公益捐款3项帮扶。通过“7+3”和“产业销售扶贫”带动农户15000多户,宿松县共12500多户贫困户受益,5921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目前,安庆市共完成354个贫困村出列、6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3%。
办旅游,村民脱贫有保障
四月的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桃园里,桃花朵朵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踏青、拍照留念。村民刘传付在桃花园里忙前忙后。
“这片桃园里有我家的6分山地。这里野猪多,过去种粮食都被野猪糟蹋了,一年忙下来还不够工夫钱,加上身体差不能做重活,干脆就抛荒了。现在,每年能净得200多元租金,自己还在这里做工,收入有2万多元。脱贫没有问题。”刘传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对脱贫充满信心。
官庄村地处潜山边陲,与舒城交界。桃园是官庄村德馨庄公司经营的休闲农业项目之一。目前,已流转荒地300亩,涉及7个村民组198户,其中贫困户57户。公司以每亩350元给予地租,并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在桃园务工。“桃园的主要收益不是卖桃子,而是让游客欣赏桃花、采摘果实。每年这个时候,游客特别多,农家乐的客房供不应求。”村党支部书记余七四说。
贫困户余云红家就在桃园附近。2016年,她利用危房改造资金对房屋进行了修缮,在村里引导下,将闲置的3间房屋入股村里的农家乐民宿项目。记者看到,民宿客房里空调、电视机、热水器、卫生间,一应俱全。余七四介绍说,村里统一要求,符合标准的公司按每间房2000元给予装修补助。“自己在外打工,家里的房子空着。想不到这闲置的房子还能赚钱。去年,公司安排我家接待游客50人次,民宿分红收入5000元。这一项,就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解决了。”余云红说。
目前,像余云红家一样入股民宿的农户全村已有15家,床位共70张。去年,全村民宿接待量6000人次,民宿收入80万元。
随着旅游的兴起,官庄的农特产品成了旅游商品。“不仅仅是豆皮、千张,连豆腐乳、萝卜角都卖上价了。现在,村里办起了旅游,老百姓挣钱的路子多着呢,还怕不能脱贫?”余七四说。目前,全村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有300人,涉旅贫困户有7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
兴产业,老鸭村里拔穷根
4月15日清晨,赶在早饭前,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杨树组王业庆夫妇挎着竹篮上了茶山。“清明节后气温逐渐升高,茶苗长得快,得赶时间,不然茶苗大了卖不上价。”王业庆家有10亩茶园,每年茶叶收入3万元左右,加上养蚕、种植茭白、灵芝,夫妻二人在家一年有18万元收入。因为大女儿患大病,王业庆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靠这些产业,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杨树组家家户户发展茶桑、中药材。今年初,王业庆在县里登上了领奖台,领回了全县脱贫攻坚奋进奖。
“过去,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扛,农闲背被儿,男子难娶婆。这三年,老鸭村拔了穷根。脱掉贫困帽,乡村在振兴,组组通公路,轿车户户进。”村支部书记熊寿青高兴地说起发生了喜人变化的老鸭村。
因为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恶劣,当地人们大多贫困。“一直都想脱贫致富,但是没有条件,没有技术和资金。大伙努力了,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脱贫攻坚行动让我们的劳动有了价值,也更有尊严。”熊寿青说。
近年来,村“两委”抓住扶贫政策,盘活集体闲置林场和茶山,建成100kW的村级光伏电站。通过“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50亩,建设茶叶基地,发展紫丹参、芍药及叶菊等中药材。在党员和能人大户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各项专业合作社,发展山核桃150亩,发展油牡丹106亩,流水养鱼500平方米。2018年村里再整合资金80万元,建立高标准文化茶厂和“老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45万元。几年来,老鸭村先后拓宽硬化道路24公里,整治山塘、河道、渠道60多处,新建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能够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上班,出租田地能收到租金,比以前好多了。”村民王军说。2014年老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593人,贫困发生率39%,2017年降至3户6人,贫困发生率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