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在端午品味非遗芳香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6-08 10:10:22 责编: 徐文娟

榴花吐芳日,艾粽飘香时,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龙舟竞渡的激情豪迈、香囊芬芳的温馨雅趣、粽子美食的醇香诱惑、艾香盈室的驱灾祈愿……自古至今,丰富多彩的民俗赓续不绝,成为端午佳节特有的文化符号。从个人精心佩饰到集体协力相竞,从小家平安祝福到国家情怀表达,那一项项端午民俗浸润着先人的生活智慧,镌刻着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表达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浩浩江淮奔涌不息,滋润广袤的大地,养育勤劳的儿女,更培植厚重的文化。插艾草、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八皖大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端午习俗,同时孕育了自身特有的节日传统。铜陵市大通古镇的赛龙舟寄寓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绩溪县的“安苗节”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歙县古村的“跳钟馗”蕴含驱灾祈福、守望正义的丰富内涵;全椒县的民歌唱出劳动者的喜悦心情;淮北市南山村的“端午茶”折射百姓对健康的追求……端午佳节活跃的江淮习俗,表达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尽展江淮儿女的精神气质,是延续千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过历史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动人的风景。端午佳节既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在保护与传承中,历史悠久的端午节不断延续着文化血脉。6月8日,又将迎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端午节特有的非遗活动大放异彩,为百姓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5月28日,马鞍山市花山区西湖花园社区联合西湖花园幼儿园,举行画彩蛋、制龙舟迎端午活动。 特约摄影 王文生 本报通讯员 周福华 摄

“跳钟馗”守望正义

6月5日,歙县雄村镇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当地端午节特色民俗表演“跳钟馗”,以原始古朴的风格,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一睹为快。

歙县一带流行的端午节“跳钟馗”习俗,源于宋元时期,尤以明万历年间最盛。当地民俗文化专家介绍,端午节前后,随着气温升高和进入梅雨季节,各类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古时一直有端午节“避五毒”的习俗。钟馗是我国民间传说中打鬼驱邪斩五毒的神,随着古时北方人口南迁,“跳钟馗”这一民俗也带到了徽州,并与当地的傩戏、巫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徽州浓厚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个曲目。2010年,“跳钟馗”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遗名录。

近些年,记者曾数次观看过歙县“跳钟馗”民俗表演:开场时,伴随锣鼓声,头系白毛巾,身围红、紫、绿、灰、黄五色包肚,手持棍、叉,脚蹬软底绣鞋的5位邪恶小鬼表演者绕圈上场,摆开架势,呐喊逞威。紧接着,在鞭炮助威中,前有蝙蝠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酒坛侍者,钟馗表演者面涂青绿,口戴长髯,头顶乌纱,足蹬草鞋,筐篮垫肚,畚箕挂股,外罩紫红袍,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边饮雄黄酒,边奋勇斩“五毒”。整场表演中,所有参演者均为村民,所用古典道具就地取材,把人物装扮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原始的艺术本色,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特别是钟馗以“跳”代行,以“醉”为态,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场面煞是热闹。

“钟馗是民间刚正不阿、辟邪扶正的象征,古时端午节表演‘跳钟馗’,寄托了人们驱邪降福、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歙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如今,“跳钟馗”已摆脱了单一的迷信色彩,注入了惩恶扬善、守望正义的时代内涵,成为群众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和旅游项目,曾多次亮相黄山国际旅游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安苗节”里祈安心

在宣城市的绩溪县,每年端午前后,以安苗祭祀为内容的安苗节总会如期上演,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苗节被列入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与传承项目之一。

绩溪安苗节起源于南宋后期。安苗,顾名思义就是祈盼禾苗平安,五谷丰登,“苗安心安天下安”,端午前后,各村会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安苗”这一天,百姓家家户户做包粿,并供包粿在田间地头祭祀祈祷,愿田禾茁壮、五谷丰登。安苗祭祀,核心环节就是古老而庄重的祭祀活动——汪公看稻。

汪公是隋末农民领袖汪华,他出生在现在的绩溪大庙汪村,后应募平婺源的寇乱,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割据一方,为保百姓平安,他将占据的歙、杭、宣等六州上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当地人尊称其为圣祖公。安苗节当天,家家户户在以各种包粿虔诚供奉圣祖公的同时,还向圣祖公敬奉秧苗,抬举圣祖公塑像巡游田畈,察看稻禾长势,县人谓之“汪公看稻”。

如今,传统安苗节程序有所简化,但加入了更为丰富的民俗表演,如鱼舞、火马、花船、跳五猖等。“为挖掘、整理这一传统民俗,我们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十一届安苗节活动,让更多的人来绩溪看山望水忆乡愁,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力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绩溪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黄梅戏乡“踩鼓”人

一条长板凳上摆放一块方形木板,木板之上,再架一个直径约60公分的木制鼓腔,鼓腔表面,一张边缘打孔的牛皮被细麻绳密密绑扎……端午将至,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罗岭村里,67岁的严氏踩鼓第四代传承人严深根正在拿着榔头和绳子制作一面牛皮鼓。

严深根所在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罗岭村是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基础。而鼓就是黄梅戏的最初表现形式“三打七唱”中大锣、小锣、鼓“三打”的伴奏乐器之一。同时,作为地处长江之滨的水乡,这里的人们几百年来都保留着赛龙舟的习俗。“划龙舟鼓是令,舵是命,鼓手就是总指挥,鼓手要发挥好首先就要一面好鼓。”罗岭镇文化站站长王龙说。

正是当地特殊的乡土文化孕育了锣、鼓、钹等制作技艺,从清代开始至今的近300年时间里,靠着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手艺,严家制作的鼓在赛龙舟、舞龙灯、黄梅戏等活动中声名渐远,严深根是严氏踩鼓的第四代传人。“踩鼓的巅峰时期,一年能踩上百面鼓,我一人一年就能做40面。”说起四代传承的手艺,严深根很自豪。“做鼓就像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一点点马虎都会影响声音的‘成色’。现在,只要有人要,我还能做得动,我都还要做。”严深根说。

作为严家踩鼓的最后一代传人,严深根一直担心这一手艺失传,对此王龙表示,罗岭镇正在整理相关材料,通过申报非遗,让“严氏踩鼓”技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赛龙舟鹊江欢腾

“初五驾龙舟,人人乐悠悠;鼓声震天外,竞渡鹊江头……”这是流传在铜陵市大通古镇的端午民谣。位于铜陵市的大通镇依临鹊江,这一段位于澜溪老街与和悦洲间的鹊江,是龙舟赛的天然竞技场:水势平缓,河道适中,两岸都可以供人观看。每年的端午龙舟竞渡时,江上龙舟选手的口号声、岸上观众的呐喊助威声、锣鼓声、鞭炮声彼此相闻,场面十分壮观。

鹊江龙舟赛由抛粽入江悼念屈原的习俗演变而来,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鹊江龙舟赛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一项重要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活动有制作龙舟、祭祀送龙舟下水等活动,整个赛龙舟活动从制作准备到结束,历时60余天,是周边地区端午期间持续时间较长的赛事活动。

鹊江龙舟赛活动曾盛极一时。明嘉靖年间任铜陵县知县的李士元曾写过一首《观竞渡》:“龙舟神捷饰雄文,扬子江边午日温,鼍鼓弥天降怪物,兰桡击水出忠魂;追风麟甲黄头合,照眼锋芒白浪分……”这首诗真切记述了当时铜陵县五月初五江边赛龙舟的激烈场面。鹊江龙舟赛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民间赛事将端午节活动与纪念屈原的传统联系在一起,着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

端午茶香绕南山

在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村有喝端午茶的习俗,2013年,端午茶入选淮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端午茶获安徽省非遗“巧艺珍品”优秀奖。

南山村位于淮北市东部,山清水秀,在其东南一公里处,有个山窝,当地人称洞窝。这里树木丛生,花草遍地,山坡上生长着100多种贵重中草药,如沙参、茜草、柴胡、丹参、威灵仙等,端午茶就产在这里,南山村的端午茶并非传统意义的绿茶,而是这些中草药所制成的药饮。

端午茶在南山历史久远,实据已不可考,但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山上到处都是草药,很多人有个头疼脑热,往往会针对性地选择采摘中草药煮水喝,用以治疗。”当地村民介绍,正宗的端午茶就是端午当天日出前采的茶。每年端午节凌晨,南山村很多村民都会自发上山采茶,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山上的植物叶子都能被做成茶饮用。采完药回家,人们把草药剪成小段,用水冲洗几遍后,放到地锅里隔水蒸,蒸后再经过晾晒和炒制等工序,端午茶就此出炉。在南山,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端午茶,而且要做就做够一年喝的,端午茶可为单质,即由一种植物炮制,也可几种植物配方炮制,味道更为丰富。

民歌声声颂家乡

“太阳出来呀啊,照四方呀呼嘿,片片稻海闪金光,今年又是丰收年那么呀呼嘿,人人心里暖洋洋……天亦唱来呀啊,地亦唱呀呼嘿,人们心里更欢畅,我们的汗水奉献祖国,奉献社会诶,一代更比一代强!”5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民歌大赛在全椒县文化馆举行,舞台上十多个小学生穿着劳动服装,头扎毛巾,背着斗笠,有模有样的唱着全椒民歌《丰收舞》。

端午时节正值江淮地区收割小麦、栽插秧苗的农忙之际,发源于农业生产中的全椒民歌,如今已不仅仅是农民们劳作时口中哼唱的小调,而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类民歌比赛和传承活动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承载着传统农耕生活的乡愁记忆和农耕民族的基因传续。

据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茆邦霞回忆,小时候在端午前后插秧时,几十人一边栽秧,一边齐唱插秧歌、喊秧号子,那叫一个震撼!耳濡目染中,茆邦霞渐渐成长为当地唱民歌的佼佼者,被誉为山村飞出的“百灵鸟”。全椒民歌是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曲调既有淮河流域粗犷、高亢、豪放的风味,也有着长江流域委婉、细腻、抒情的风格,其歌词语言包含浓郁的吴楚方言。有高亢嘹亮的山歌、秧歌,有铿锵有力的田歌和劳动号子,有清新优美的流行小调,有婉转悠扬的情歌小曲……各以其不同的风貌歌唱朴实的爱情,表达生活的情趣,反映火热的劳动场面,歌颂勤劳善良人民。

民歌声声颂家乡

“太阳出来呀啊,照四方呀呼嘿,片片稻海闪金光,今年又是丰收年那么呀呼嘿,人人心里暖洋洋……天亦唱来呀啊,地亦唱呀呼嘿,人们心里更欢畅,我们的汗水奉献祖国,奉献社会诶,一代更比一代强!”5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民歌大赛在全椒县文化馆举行,舞台上十多个小学生穿着劳动服装,头扎毛巾,背着斗笠,有模有样的唱着全椒民歌《丰收舞》。

端午时节正值江淮地区收割小麦、栽插秧苗的农忙之际,发源于农业生产中的全椒民歌,如今已不仅仅是农民们劳作时口中哼唱的小调,而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类民歌比赛和传承活动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承载着传统农耕生活的乡愁记忆和农耕民族的基因传续。

据全椒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茆邦霞回忆,小时候在端午前后插秧时,几十人一边栽秧,一边齐唱插秧歌、喊秧号子,那叫一个震撼!耳濡目染中,茆邦霞渐渐成长为当地唱民歌的佼佼者,被誉为山村飞出的“百灵鸟”。全椒民歌是吴楚文化交融的产物,曲调既有淮河流域粗犷、高亢、豪放的风味,也有着长江流域委婉、细腻、抒情的风格,其歌词语言包含浓郁的吴楚方言。有高亢嘹亮的山歌、秧歌,有铿锵有力的田歌和劳动号子,有清新优美的流行小调,有婉转悠扬的情歌小曲……各以其不同的风貌歌唱朴实的爱情,表达生活的情趣,反映火热的劳动场面,歌颂勤劳善良人民。

    相关新闻
浓情端午焕发文化魅力 在端午品味非遗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