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一线调研·从“三夏”看现代农业发展④:
提效先“提质”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7-07 08:42:22 责编: 刘东伟


水稻、玉米品种优化明显,绿色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特色作物面积扩大——


“农户兼顾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优良,特别是口感好的品种越来越受欢迎”

——实施 “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农业生产中的“提质导向”更加明显

小暑临近,天气越来越热,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在明光市明光街道映山村胡郢村民组,碧绿的稻田里秧苗长势喜人。“这片是品种展示区,每6行1个品种,共有41个品种,其中3个粳稻品种是准备引进的新品种。”明光市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李新耀介绍,现在人们更讲究口感和营养,对品质和品种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明光市每年都要进行水稻新品种栽植试验。根据米质、口感等,将“比拼”胜出者向农户推广。

既调品种,更调品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实施“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1400万亩。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一季稻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从农情调查看,一季稻主导品种以两系杂交稻为主,稻米品质不断优化。”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主推品种种植面积约1730万亩,约占总面积80%,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户兼顾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优良,特别是口感好的品种越来越受欢迎。”

玉米是我省秋粮主要作物之一。记者了解到,今年玉米的种植面积不仅扩大,而且品种呈优化趋势。省农业农村厅选点调查情况显示,今年种植面积前6位的品种,占总面积的比重比去年减少近10%,表明更多品种投入使用,农户调结构的积极性高。

品种的优化,无疑将为秋粮提效益打下扎实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理念,以品质为导向安排种植,如何实现优质优价就成为“品质导向”能否持续推动的关键。专家强调下一步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主粮作物销售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和加工企业无缝对接,让优质粮带来高效益。

“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配合灯诱、性诱、生物药剂等技术,化学农药用量大幅下降”

——给予服务组织更多支持,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农事服务,为农业转方式、提效益提供支撑

当前,大豆和玉米到了病虫害防治关键期。

“不同的管理会有不同的效果,自走式植保机打药效果明显不如飞机飞防。”谈到病虫害防治,亳州市焦魁合作社负责人焦魁很感慨。他说,飞机防治的地块里看不到虫子,而自走式机器防治的地里大豆叶子“都花了”,“农机越来越先进,科学种田促增收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在投入品使用上,高效低毒农药成为标配。

7月2日,记者来到明光市石坝镇魏桥村,种粮大户王明四正带着植保服务队在稻田里喷打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配合灯诱、性诱、生物药剂等技术,化学农药用量大幅下降。”王明四介绍说,这一片400多亩全部栽的是粳稻,在抗倒伏、抗病虫害方面比以往的籼稻要强,亩产预计在1300斤左右,且售价每斤要高出一毛钱。

李新耀介绍,今年明光市种植水稻47万亩,其中粳稻10万亩左右,在全市建立了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17个,其中优质粳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3个,重点推广应用太阳杀虫灯、生物农药、农药减量助剂、测土配方、数字化配肥、秸秆全量还田、统防统治、拌种浸种等绿色防控技术。

“夏种中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引领作用突显。”张韪分析,由于市场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水稻工厂化育插秧、稻渔综合种养、中籼-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等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面积逐年稳步增加,尤其是稻渔综合种养农户积极性高、面积大幅增加,水稻优质品种覆盖率、稻米品牌效应得到提升。“以实施绿色增产示范建设为抓手,各地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设备集成应用。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秸秆粉碎还田总量达到了50%以上。”

新技术、新模式受到农民欢迎,提高到位率,发挥节本增效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采访中基层农业农村干部和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随着现代农事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让服务组织代种代管。“要给予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更多支持,让它们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颍上县谢桥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站长程浩呼吁。

伴随着规模经营的兴起,“社会化服务”越来越成为热词。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则强调支持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要求“到2020年,以托管服务为主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力争达到2.5万个”。

现代农业越发展,农业生产越集约化、专业化。着眼未来,壮大各类社会服务组织,才能为转方式提供更有力支撑。

“涧溪镇的明光绿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效益可观,这几年面积不断扩大”

——从盲目跟风到立足资源禀赋,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作物,推进夏播作物结构调整

今年,国家实施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安排我省50万亩任务。依据农业生产实际,我省主要安排发展以大豆、花生和油菜等油料作物为主。

宿州市是承担试点任务的单位之一,共发展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约11.3万亩。而整个淮北地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专家表示,宿州等淮北地区是我省大豆优势产区,实施轮作试点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作物,不仅仅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也是做强地方特色物产、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明光市涧溪镇,记者发现,除了水稻外,沿途随处可见玉米、花生、绿豆、芝麻、艾草等农作物。在蒲塘村长城家庭农场负责人柏长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他的明光绿豆种植基地,800多亩平整的农田里,除了部分轮作的玉米外,其他都是刚刚种下不久的绿豆。

“涧溪镇的明光绿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效益可观,这几年面积不断扩大。” 柏长城介绍,今年他牵头的蒲塘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绿豆5000多亩,涉及农户400多户,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豆豆”,“为保证品质,我们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技术规程生产,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不打农药,肥料上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肥料为主。”

“涧溪镇有种植杂粮的传统,土壤气候也比较适宜,今年除了5000多亩绿豆,还有花生8000亩,芝麻7000亩,桃树、香瓜、艾草等面积也在扩大。相反玉米由于种植成本高、价格低,今年仅种植4万亩,比去年减少2万亩。”涧溪镇农技站站长张发杰告诉记者,镇里正规划打造明光绿豆基地,做大做强这一地方特色产业。

夏种既要抢进度,更要突出结构调整。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发展经济作物上,不再像前些年盲目跟风,而是能挖掘本地的特色和传统优势,调结构更有的放矢。

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省夏种大豆比上年扩大近30万亩。各地扩大优质粳稻、专用玉米、加工用马铃薯、绿色蔬菜等种植面积。大力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支持16个县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已达到314万亩。

张韪表示,从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出发,我省谋划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将更大力度引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扩大特色养殖和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做好加工、做靓品牌,进一步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

记者 罗宝 史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