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正平分,桂香沁心,应明月之邀,我们又迎来了中秋佳节。
当我们谈论中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围坐在庭院里,听老人娓娓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古老传说,中秋有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聆听秋虫鸣唱,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食美味月饼,中秋包含着亘古不变的传统习俗;仰望一轮皓月,从“海上生明月”背诵到“明月几时有”,中秋涵养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庙堂之上的风雅到乡野之中的风俗,共同的文化镌刻进民族记忆的深处,从远古走到今天,就像一棵万古长青的参天大树,依然展露着旺盛的生命力量。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圆月,是家庭团圆的文化符号;望月怀远,是中国人思念亲人的精神寄托。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人们匆匆的脚步都会赶赴一个地方,人们的思绪都会聚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家。家,是我们维系亲情的牢固纽带。以中秋的名义,我们奔赴家的温馨港湾,在精神世界里建构起关于家的文化认同。
共同的文化让我们的心彼此靠近,对文化的认同奠定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万个小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大家的认同铸造一个屹立世界的中国。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承载着家庭的伦理、血脉的亲情,并由此升华为民族团结的信念以及国家一统的愿望。中秋又到了,乡间田埂上古老的歌谣,车厢里归乡心切的游子,军营里凝望远方家乡的士兵……千古流素的明月,见证了多少历史和民族的沧桑,形成了中秋文化的集体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对中秋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我们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新时代新使命,以中秋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有利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文化认同,让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汇聚成爱国的磅礴力量。(张理想)
一肩担亲情 一肩担忠诚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这个中秋节,我要在部队继续值守!”9月11日,记者联系刚刚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2523部队四级军士长、界首籍青年王皓锦,他平静地说,由于假期部队有任务,为了照顾年轻同志,他又一次把过节休假的机会让了出去。
如今,王皓锦在上海工作,妻子张文玲和孩子在南昌,父母在老家界首,岳父母则在宁夏中卫,可谓“四地三家”。结婚10年,他与妻子克服现实困难,既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又随时听从部队任务的召唤,从未因个人原因而影响工作。
2010年,父亲病情突然严重,正当王皓锦匆忙请假准备回家探望时,上级一纸急令调他去抚州唱凯堤抗洪抢险。就在王皓锦左右为难时,通情达理的妻子主动提出回老家带公公治病。执行完抗洪抢险任务后,王皓锦才又向单位请假,赶到医院寸步不离地护理照顾父亲。多年来,长期分居的生活没有磨去这对80后年轻夫妇对彼此的忠贞和对家人的真情,他们同担风雨,共尽孝道,把3个家庭经营得幸福而和美,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最美家庭”。
忠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秀品质,但在这个中秋节,二者的矛盾却不歪不斜地降落在王皓锦身上。“中国有两个传统大节,一个是春节,一个是中秋,谁不想陪在家人的身边?”王皓锦告诉记者,自2003年入伍至今,他16年来从未和家人度过一个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今年春节,本来有机会回老家过节,孰料轮流值班的同事临时有事,他不得不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长假。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自我要求严格,王皓锦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党员。
“曾经尝试将父亲接到南昌照顾,但是他不习惯当地的饮食和生活,不得已又把他送回了老家。”谈到自己的父亲,王皓锦不免感觉愧疚,但稍感欣慰的是,他和妻子早早为双方父母准备了食品、衣服等中秋礼品。“虽然儿女不能陪在身边,希望老人们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中秋佳节。”
一肩担起人间的大孝亲情,一肩担起军人的忠诚职守。王皓锦说:“军人忠孝难两全,对祖国的忠诚就是军人最大的孝道!”
农村好政策 传唱在地头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新兵欢送纳凉晚会、中秋节晚会……临近中秋,来安县半塔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祖道愈发忙碌起来。在偌大的文化站广场上,他组织乡亲们举办一场场晚会,为即将进入军营的新兵、外地归来过节的年轻人以及完成功课的孩子,呈上质朴的乡土文化大餐。
从欢快的广场舞到优雅的旗袍秀,从轻松诙谐的快板书到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平时田间忙碌的乡亲秀出了“文艺范”,羞涩腼腆的留守儿童大胆地走上了舞台。“这些都是我们自编自导的节目,群众演,亲人看,特别受欢迎!”王祖道说。年近花甲的他自高中毕业后便进入文化站工作,将半生献给了基层文化事业。会书法、好弹唱、能朗诵,王祖道可谓多才多艺,更是远近闻名的群众明星。
“来安就是好人多,你评我荐乐呵呵。助人为乐好品格,敬业奉献唱赞歌……”快板《来者皆安沐清风》,描绘全县文明新风的美好画卷;“中华大地尽秀色,长江黄河母亲河。天涯海角中国心,这就是爱国……”琴书《说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让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红利头,让人人品尝美好生活的甜头。刘老头就是重点扶贫一户头,紧紧抓在了工作队的手里头……”快板《头头是道话扶贫》,颂扬扶贫工作队帮扶困难群众的事迹;小品《突围》,讲解村民小组会议评议推荐贫困户的经验做法……围绕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王祖道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出来,让群众关心的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让乡亲的文化餐桌有了对口的佳肴,更让农村的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舞台扎根在乡村,观众永远是乡亲。”王祖道把基层长期演出经验总结为12个字:群众事、群众编、群众演、群众赞。“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好政策要用通俗的文艺表现出来,接地气才能被接受,有看头才能有说头。”
千里凉山月 悠悠庐州情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9月12日中午,来自合肥市南门小学的马淮娜、丁艳、童玲3位青年教师,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城关小学里认真地排练着合唱节目《四渡赤水出奇兵》。十几天前,她们作为安徽选赴四川凉山支教的首批教师,来到这座海拔1000多米、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学校,开始了为期1个学期的支教生活。
作为国家级贫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资源落后。本次教育帮扶行动时间为2019年至2021年,共3个学期,南门小学计划每学期派出3位骨干教师到结对帮扶地区的学校支教,累计派出9位教师。
首批3位教师都是第一次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工作。“说不想家那肯定是假的,家中都有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马淮娜说,“合肥到金阳相距1000多公里,中间还隔着崇山峻岭,要换乘好几种交通工具,花费一整天时间才能到达,所以中秋节不能跟亲人团聚了。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们,鼓励我们在这里安心工作。准备中秋当晚通过视频,一家来个网上团圆。”
为了把中秋假期过得更充实,3位支教老师决定把时间都花在排练节目上。“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金阳县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我们教育系统准备了一个80多人的大合唱节目,我们作为安徽来的老师一定要融入集体,把节目表演好。”马淮娜说。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早早地为支教老师送来了月饼。“月饼盒子装得满满的,各种口味都有,特别沉。”马淮娜笑着说,月饼的实在,就像热情、朴实的凉山人民一样。“正是这样的体会,更激励我们不能辜负凉山人民这份情谊。”接下来,支教老师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组建教学团队、专项教学研讨,依托好南门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提升凉山州地区教师综合素养,耐心陪伴凉山孩子们成长。
群众文化节 飘溢“家乡味”
■ 本报通讯员 王海涛 本报记者 张理想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近日,在界首市东城街道刘黄社区,一曲铿锵有力的豫剧清唱《花木兰》选段赢得热烈掌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秋之赋”社区文化艺术季戏曲联唱文艺晚会正在火热上演,众多市民欢聚一堂,共享精彩的戏曲文化视听盛宴。
“每次走上群众文化大舞台,我都会彩妆演出、用心表演。群众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是对我最大的激励。”界首市戏曲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于香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群众明星。
随着中秋节临近,在皖西北小城界首,城乡处处充盈着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社区乡村文化艺术季、青少年音乐汇、书画摄影展、曲艺展演、庆中秋迎丰收……一系列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接力登场,陪伴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传统佳节。
在界首市颍南曲艺书场,“我们的节日·中秋”曲艺展演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16场,渔鼓、坠子、大鼓、相声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依次呈现,每场演出书场内都会座无虚席。尤其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讴歌改革开放成果、脱贫攻坚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为内容的现实题材作品,熟悉的曲目融进了新内容,传统的腔调唱出了时代感,令观众耳目一新。
“中秋佳节是群众的传统节日,我们专门准备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和文艺节目,让远方回来的游子和家乡亲人一起,品一品‘界首味道’,找一找‘儿时感觉’。无论走出多远,都不能忘了从哪里出发。”界首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人介绍,中秋假日前后,该市将举办文艺巡演、展览展示、培训辅导等近百场活动,彰显地方民俗文化,展现群众明星风采,让城乡群众感受家乡过节的醇厚味道。
徽州山川美 晒秋庆丰年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秋天是徽州最迷人的季节,绿叶未败、秋草渐黄、红叶绚丽。从9月开始,五百里黄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的秋色从山顶到山脚慢慢渗透,仿佛大自然的“颜料瓶”不小心被打翻了。
秋天是徽州最生动的季节,房前屋后、庭院空地、阳台屋顶都成了晒秋的世界。自古及今,当地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将收获的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灯笼柿、菊花等农作物进行晾晒,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作的素材。
晒秋,是丰收的盘点,也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从9月8日开始,徽州区千年古村落呈坎的村民早早在村口的空地上,晒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嫦娥奔月”的巨幅图案。呈坎旅游公司负责人介绍,呈坎是全国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学校上万名学生前来研学。今年中秋节之后,农民丰收节、国庆节将接踵而至,呈坎的晒秋活动除农作物外,特地增加了农具体验展示区,让青少年在体验乡村生活中感恩党和祖国,增加热爱农业、尊重农民的情感,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以“庆丰收消费季”为主题,首次开通电商平台,让游客与农民共同分享丰收果实。
9月5日,高德地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8—2019年中国主要旅游景区分析报告》,基于高德旅游大数据、交通大数据,首次推出景区“适游指数”,黄山位居适游景区前列。黄山市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秋天的黄山,秋高气爽,秋景艳丽,是理想的秋游打卡地。中秋节前后,歙县阳产、石潭、九砂,徽州区唐模,休宁木梨硔、黄村,黟县宏村等古村落相继推出晒秋活动,举办中秋舞草龙等特色民俗表演,为游客呈现一道道赏心悦目的秋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