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大湖名城”风鹏正举 “创新之都”奋勇争先
来源: 安徽日报 2019-09-26 09:02:16 责编: 徐文娟
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发射。


合肥地铁。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秋色旖旎逍遥津。


天鹅湖景色。


合肥包河区,全市首家老书记工作室,让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区,身穿蓝色T恤的志愿者被居民称为“蓝朋友”,他们走街串巷为群众排忧解难。


今年中秋,庐江县第五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道德模范接过奖杯和证书。


合肥滨湖新区。


经济

“科技名片”合肥多 “创新之都”风景好

今年9月20日至23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办。目前,合肥成为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于一身的创新之都。今年上半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3752.2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等诸多曾经的“合肥首创”,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等一顶顶当代科技“皇冠”,让全球瞩目。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始终在创新的“高速路上”驰而不息。

机遇向来垂青有准备者。2017年1月10日,一个令江淮儿女难忘的日子——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站在新起点,合肥立足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一系列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养人”洼地滋养创新发展。目前,合肥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两院”院士123人,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90万人。截至去年底,日益生长的“第一资源”,推动合肥已建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引进创新团队113家、高端人才162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45家。

随着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加速向着合肥奔涌,这里每天都演绎着创新和创业的故事,滋养合肥“创新之都”加速成长。“第一动力”的集聚,构筑了强大的“合肥力量”,合肥全省首位度持续攀升。今年上半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3752.2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8%,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压舱石”的作用凸显。

文化

“好人之都”润庐州 “文明底色”筑基石

9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9年8月“中国好人榜”,省吃俭用35年、捐资助学90余万元的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耄耋夫妇黄先明、葛惠珍上榜。目前,合肥共有162人当选中国好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好人之都”。今年上半年,中央文明办公布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合肥居28个省会(首府)、副省级城市第七。自2015年合肥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多年来,合肥创建之路从未停歇,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摆在重要位置,一任接着一任抓,一年接着一年干。特别是近年来,合肥克服了城市快速扩张、外来人口迅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困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韧劲,凝聚“创城”的“合肥力量”。实践中,合肥围绕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目标,着力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全球首家共享书店、24小时街头自助图书馆、“航母级”阅读空间……一座座“文化地标”让合肥名声大噪。近年来,合肥连续多年入选亚马逊中国发布的“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最近两年更是蝉联榜首。2019年,合肥将打造“15分钟阅读圈”,新建30个城市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

通过20多年的“创城”实践,合肥已将文明从“盆景”做成“风景”,再从“风景”发展为“风尚”。站在新起点的合肥,将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用文明“塑造”城市“灵魂”。

生态

巢湖治理显成效 生态理念入人心

“这样大体量的河口湿地全国都不多见,目前合肥也是最大的。”9月10日,合肥市重点局工作人员指着十五里河河口说,湿地项目试运行阶段即将期满,经过检测“大考”后就能正式投入使用,未来这个最大的河口湿地能在调洪蓄洪、水质净化、美化环境上大显身手。截至今年7月,巢湖流域的合肥15个国考断面有14个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受人类干扰强烈的大型浅水湖泊,巢湖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的因素较多,长期集聚的污染负荷是造成水体恶化的根本原因。2011年8月安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合肥便开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的决心和气魄,坚持“城湖共生”,投入真金白银,全力推进湖长制、河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巢湖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合肥样板。

为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推动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到2020年,巢湖流域防洪短板基本补齐,流域水量调配能力明显增强,氮磷总量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入湖污染负荷有效削减,河湖水质有效改善,湖区蓝藻有力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具体而言,确保合肥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100%,巢湖全湖营养状态平均指数下降到55以下,西半湖营养状态指数下降到60以下,东、西半湖水质分别保持Ⅳ类和Ⅴ类,蓝藻水华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等等。

目前,合肥已投资逾千亿元治巢,巢湖水质明显改善,流域内治理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未来,合肥将继续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加速推进环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努力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成为常态,不断刷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颜值”和气质。

民生

民生工程春满园 共享发展惠万家

9月16日,合肥市“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称,2018年合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5.2、42.8平方米,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近7倍。目前,合肥已与四大直辖市互通高速动车,与14个省会城市开行高铁动车,已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杭州,4小时到北京、福州,10条高架通车总里程已突破72公里,地铁3号线即将通车。

从2007年起,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合肥市民生工程启动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创新推进措施,逐步形成一套有合肥特色的民生工程体系。创新绩效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将省市所有民生工程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实现民生工程从侧重结果考核向全过程绩效管理转变。创新信息平台,建成民生工程信息平台,融合民生工程数据库系统,实现民生工程跨部门、跨区域联网,实现“互联网+”智慧民生工程。创新民主实施,实行民生工程项目网上公示,聘请特邀监督员及义务监督员,畅通政府与群众间沟通联系桥梁。创新建后管养,建成市、县、乡三级网络一体化平台,实现民生项目的公益、准公益和非公益分类精准管护,切实发挥民生工程惠民效益。创新宣传手段,推进民生工程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的“五进”,加大民生政策宣传与解读力度。

从实施之初的12项民生工程,到18项民生工程,再到33项民生工程和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工程的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超过3000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先后实施民生工程项目60余个,投入资金超过440亿元,惠及全市超过780万群众。建成项目点21万余个,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了新进展。群众知晓度、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幸福合肥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全球最长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科技上的“皇冠”,惊艳世界。2017年1月10日,合肥正式获批建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

据介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其重要意义在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创新原动力。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催生变革性技术,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正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构筑高端创新发展平台。”合肥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获批,代表合肥对标“国家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4年11月26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肥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开始全面启动建设。根据要求,合肥将用10到15年的时间,建成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知识创新基地、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内一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成为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行示范区。

上世纪80年代,合肥市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市科研基础雄厚,是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国家重点科研设施及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合肥同步装置、托卡马克系列装置、稳态强磁场等3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

在强大的创新基因催动下,世界上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均诞生于合肥。从2001年起,合肥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搭建起国内、国际科技产业投资的平台,努力使合肥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优势,让“合肥制造”与“合肥创造”比翼齐飞。

首批全国园林城市之一

“昔日城墙百仞,今朝花木千重。巧将大邑纳园中,妙显公输作用。走兽飞禽群像,小桥流水西东。九分人力一天工,唤起神思万种。”1990年,赵朴初游完合肥环城公园,便赋诗《西江月》赞美合肥。上世纪90年代,合肥跻身首批三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如今,合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成为全国唯一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1986年,在昔日城廓和护城河的基础上,合肥建成了全长8.7千米、面积达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初步构建了合肥“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貌。开敞式的环城公园,将风格各异的六大景区连接成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1992年,合肥和北京、珠海同获首批全国园林城市。1994年4月,建设部在合肥召开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

进入新世纪,合肥的园林绿化,呈现“井喷式”发展,天鹅湖、翡翠湖、南艳湖和塘西河、四季花海等景区兴建,环巢湖绿化长廊形成,令人目不暇接。

“合肥联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合肥考察,祝愿合肥学院“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并现场宣布中国政府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合作基金。合肥学院的魅力,源自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小岗村”。

1980年,面对高考低录取率和千万家庭渴望子女能上大学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同意中科大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按照“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共建“合肥联大”——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自此,合肥联大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首创之路。

1985年,安徽省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办学协议,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合肥联大”成为中德共建的一所示范性应用型院校。2002年,“合肥联大”合并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组建成合肥学院。

2018年,合肥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8年5月,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中德先进制造业(合肥)合作促进中心、全球商会合作网基地、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这里集中揭牌。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全国样板

2006年,合肥市成立招投标中心,建立了集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造了全国领先的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2014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取消省本级交易平台、省市共建交易平台的战略部署。自此,合肥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和改革最为彻底的城市,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和参照的模板。

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推进,如何把融来的资金用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最大的现实问题。2006年12月,合肥市建立“一委一办一中心”的招投标组织架构。此举标志着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合肥模式”的开启。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国内起步最早、特色最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评审规则、法律授权监管、严格执法惩戒、强化交易保障等方面。2016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评估验收,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领域首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单位。

●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

● 1952年8月25日,安徽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宣布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合肥成为省会城市。

● 1954年至1960年,先后从上海迁入56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对合肥市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1958年,毛泽东视察合肥,与10多万群众见面;同年,合肥编制出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8—1967)。

● 1970年10月,中科大正式落户合肥。

● 1980年,合肥与日本久留米市建立友好城市。

● 1984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合肥筹建。

● 1991年,合肥高新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升级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1992年,合肥和北京、珠海同获首批全国园林城市。

● 1993年,合肥美菱A股成功上市,成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企业。1996年美菱B股成功上市,成为安徽第一家同时具有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

● 1995年,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双贯通。

● 1999年,合肥与北京、西安、成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城。

● 2000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 2005年,合肥通过《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

● 2006年11月,合肥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同年,合肥GDP突破千亿大关。

● 2008年,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在合肥开始建设。

● 2009年,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在合肥建成。

● 2010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 2011年,国务院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巢湖市(县级)、庐江县划归合肥,巢湖成为合肥“内湖”。

● 2013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成正式投入使用。

● 2014年,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 2015年,合肥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 2016年,合肥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

●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

● 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

    相关新闻
向院士赠阅安徽日报暨"院士的一天"融媒体微纪实采访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