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小康看江淮】特色种养助增收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4-20 09:08:08
责编:
徐文娟
“池塘养殖鱼虾,田地建成桃园,林下又能饲养鸡鸭,我大致算了一下,每年综合收入近6万元。”4月17日,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后拐村,农民王安龙一边给鸡喂食一边告诉记者。
王安龙在2013年患脑梗,为此花费了大量积蓄,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安龙不甘贫困,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承包了附近淮河大堤东侧50亩土地,开展特色种养。帮扶干部和毛集区农业科技人员根据需求服务上门,手把手指导王安龙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了提高种养效益,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帮助王安龙规划产业项目,引进种苗,现场指导技术。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农技人员指导王安龙发展立体种养模式。现在,王安龙的家庭种植园里,除了利用30亩鱼塘养鱼还种植了莲藕,又在岸边几亩土地栽上了桃树,桃林下饲养了400多只鸡鸭。靠发展特色产业,王安龙已经成为当地闻名的种养能手。
“特色种养农产品品质好,客户纷纷上门认购,单是土鸡和土鸡蛋就销往山东、上海等地。两年时间我就脱贫了。”王安龙告诉记者,现在他瞄准市场上龙虾需求大、前景好,又开发出“莲藕+龙虾”套养模式,仅此一项年收入又增加1万多元。
毛集区属于沿淮农业区,全区共安排扶持315户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的任务。记者在该区扶贫办了解到,截至目前,像王安龙这样从事特色种养的贫困户全区已扶持起345户。该区还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利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帮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种养产业。
“下一步,我们充分发挥本地种养大户的带动优势和农村电商的销售优势,巩固扩大特色产业发展成果,让更多贫困户通过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增加自我‘造血’能力。”该区扶贫办负责人李方顺说。( 本报记者 孙玉宝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