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我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6月底前解决好8.5万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 ——
【决战脱贫攻坚·抗疫情 补短板 促攻坚】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4-23 08:15:40 责编: 刘东伟

挪穷窝,从土坯屋搬进新楼房

暮春的大别山群山披绿,满目苍翠。

日前,记者走进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的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排排小楼整齐划一,硬化路面通组达户,房前屋后的油菜花开得正艳。原来散住在周边大山里的两个村34户100多名贫困户,全部搬进了这片新居。

中午,贫困户罗延花走出家门,到屋后不远处的集中养殖点喂猪,在她家门前油菜花田里,几箱蜜蜂嗡嗡作响,飞出飞进采蜜不停。

“我家以前就在那个半山腰上!”顺着罗延花手指的方向,记者隐约看到几公里外一个荒芜的山头,很难想象那里还能居住。“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墙壁开裂,一下雨就漏雨。山路陡峭难走,出来买东西、看病都不方便。”

4年前,她家从大山里的土坯房里搬了出来,拆迁补偿加上宅改补助,只花了几万块钱就住进了新楼房。记者走进她家的新房看到,上下两层,舒适宽敞,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厨房里配了煤气灶、抽油烟机,生活和城市一样方便。“从土坯房搬到楼房,以前可真不敢想,现在村里水电路都通了,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罗延花说。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我省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2015年底,有近3万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库区一线村,生产资料贫瘠、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大部分贫困群众还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危旧房中。

为破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难题,金寨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机遇,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几年来,该县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03个,搬迁贫困人口7362户26014人,随迁近5万人。

去年是易地扶贫搬迁收官之年。我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推动各地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制定的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日前,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议强调,要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上下更大功夫。集中力量在6月底前解决好8.5万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等问题,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换新业,从山沟种地到厂里务工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4月15日中午,距离楼房村几公里外的食用菌基地生产繁忙,祝畈村贫困户黄做超正和工人在厂房里培植菌带,准备种灵芝。

61岁的黄做超也是从深山搬出的“移民”,说起搬迁后的变迁他自然竖起了大拇指:“以前住在山里,离镇上有三十多里路,骑电动车都要半个多小时。搬出来后不仅住着舒适,小孩上学也方便。”

搬到新村后,就远离了生产地,种地采茶都不方便咋办?刚开始搬迁时,老黄还有疑惑。现在他不愁了,村里引进了食用菌基地并介绍他过来务工。老黄把土地流转出去了,在食用菌基地种灵芝,忙时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老婆平时也在里面打零工,一年也能收入万把块钱。“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比在山上种地强!”老黄现在干劲十足。

罗延花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里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收入500元。闲不住的她又养了两头猪和几只羊,还加上门口那几箱蜜蜂,一年下来,养殖收入也有三四万元。女儿今年参加了工作,加上丈夫在外面干建筑活,一家人年收入10多万元,小康路越走越宽。

“群众搬迁后,远离山场、林场、田地等生产资源,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我们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有收入。”金寨县扶贫局副局长陈伟说。

金寨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结合实施茶谷、药库、果岭及菜篮子工程,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大棚蔬菜等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在易地扶贫搬迁点附近新发展油茶6.2万亩,山核桃0.5万亩,设施大棚和露地蔬菜4900余亩,不断增加搬迁群众农业生产收入。同时,充分利用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吸纳搬迁群众到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务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创新开发了光伏电站管护员、油茶管护员、生态护林员等村级公益性,基本实现了搬迁贫困户“一户一岗”。

为保障贫困群众挪了穷窝后,能够换新业,霍山县在安置点选址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产业、就业和乐业,精准选址产业发展空间大、搬迁对象满意度高、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基础设施易配套的区域,为搬迁户发展产业、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精准选址,实行安置点向生态旅游区靠近、向产业园区靠近、向交通主干道靠近、向集镇靠近、向中心村靠近,用黄金地段、最佳位置满足搬迁户的后续发展愿望。”霍山县扶贫移民开发中心副主任程圣国告诉记者,“五靠近”选址让贫困户彻底搬离穷境、迁入新居。

拔穷根,从小户经营到产业带动

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般了之,要以搬迁撬动产业发展,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搬迁户脱贫,同时要切实保护搬迁户原居住地承包土地、山林等权益,盘活闲置资产,让搬迁户获得更多收益。

灵芝5月份就可以种植,生长期5个月,一亩地可以产六七十斤孢子,亩均收益上万元。

金寨县力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文海告诉记者,灵芝基地除了有60名贫困户在此就业外,还带动一部分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种植管理。“贫困户认领一个大棚,我们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并以保底价收购灵芝,平均一个大棚一年可以收入1万元。”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55名贫困户种植灵芝。

“易地扶贫搬迁要解决的是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搬出‘穷窝’虽然能解决暂时的住房安全,但并不意味着新环境就一定能支撑新发展。”陈伟认为。金寨县利用优势综合施策,把产业就业作为发展之本,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同时引进龙头全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功把搬迁对象纳入绿色产业链条,使他们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在霍山县大化坪镇茶叶贸易园安置点,31户搬迁户将自家分散的茶园流转给专业制茶企业,户年均可获租金近万元;同时,企业又聘用搬迁户从事采摘加工等劳务,户年均又可增收9000余元。截至目前,该县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1634户5413人,累计脱贫率99.1%。

针对贫困户搬迁后,无法就近利用原有生产资料的窘境,霍山加强搬迁后续帮扶,通过鼓励搬迁户生产资料参股经营,激活搬迁户生产要素产能,引导搬迁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经营权等以折价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从而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认为,要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资产收益增收、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稳定增收,最终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相关新闻
同饮一江水的“江城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