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防汛救灾大战正在江淮大地打响。
入汛以来,强降雨导致多地江河湖库水位持续上涨,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在安徽,黄山、宣城、池州等地不同程度受灾,长江干流支流全线超警戒水位,防汛应急响应级别一升再升,未来几天强降雨还将持续,防汛救灾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些天,媒体、网络、朋友圈里,“防汛”成为热词。透过图片、视频,人们看到汹涌洪水造成的灾情,为皖南明代古桥被洪水冲毁而惋惜,为歙县2000多名考生高考延期而焦心,也为连夜架起的应急浮桥和广大干群雨中抢险救灾的身影而感动……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要守牢安全第一的底线红线,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科学防汛,立足“快、精、稳、细”,打赢防汛救灾之战,保卫美好家园,确保生命安全。
“快”行动。汛情紧急、事关重大。我省部分地区尤其是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地形复杂、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势迅猛,洪水从有征兆到全面暴发,有时“快到不可想象”。各地应紧绷安全之弦,快反应、快预警、快调度、快处置、快转移。防汛相关部门及值班人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用好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全天候监测河道、堰闸、水库等安全情况,第一时间掌握汛情、发现险情,迅速报告、快速决策,及时处理、转移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精”调度。水库等水利工程是重要的防洪“利器”,通过“拦、蓄、泄、分、排”等措施,可以高效“调水”,大大减轻防洪压力。何时蓄?何时泄?怎么拦?怎么分?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必须建立在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精确的水情监测前提下,做到高度科学化、精细化。比如雨还会不会继续下,水库库容还剩多少,是继续蓄水还是泄洪,都需要精确测算并运用数据,来不得半点马虎。水库调度时,要发挥大型水库“撒手锏”的关键作用,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尽量拉长超汛限水位运行时间,尽可能多“吃水”多“削峰”,挖掘防洪潜力,为下游防守减轻压力。
“稳”防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灾减灾,要力求“稳”,确保“安”,凡事“往坏处想、往好里做”。江河巡堤防守,不能心存侥幸只求差不多,要一遍遍走、一次次查,寻找堤防的薄弱点、风险点、隐患点,确保堤防万无一失。预防山体地质灾害,要坚持生命至上原则,提前设想危险情景,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现风险地段,立即转移周边群众。确保小型水库安全,切不可因小而轻视,对于病险水库,要找准病灶、精准施策、除险加固。做好灾后防疫,抓实疫病防控措施,妥善做好室内外淤泥、垃圾和积水清除,及时开展消毒、杀虫、灭菌,保持空气流通,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细”救灾。受灾群众住得如何、吃得怎样、生活是否有保障?这需要细之又细的安排与保障。要一户一户摸排、一家一家走访,妥善转移安置受灾人员特别是贫困受灾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加强对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站在受灾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生活难题,确保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自古以来,瘟疫、洪水都是人类的重大威胁,历史上多少人因灾流离失所、背井离乡。2020年,我们接连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灾情,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作为,人民群众主动抗灾,在经济实力和现代科技强大支撑下,我们面对灾难,有了更丰厚的物质基础、更有效的科技武器、更强大的抗灾信心、更坚定的内在底气,众志成城、合力抗灾,我们就一定能打赢防汛救灾硬仗,迎来暴雨之后的美丽彩虹。(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