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水稻遭遇洪涝灾害 专家提出抗涝减灾生产技术措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7-22 08:48:01 责编: 刘东伟

本网讯(记者 汪永安)入梅以来,我省先后出现7次强降水过程,平均降水日数25.4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造成全省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为最大程度降低洪涝灾害对全省水稻生产的影响,7月20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联合提出水稻抗涝减灾生产技术措施和建议。

省农科院副院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泽福研究员告诉记者,对正处在收获期的双季早稻,连续阴雨天气和淹涝可能会导致穗发芽和倒伏,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受淹倒伏和穗上发芽。“要抢时收割,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倒伏田块,要组织机械或人力及时收割,避免稻穗发芽。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防止稻谷霉烂变质。”李泽福说。

一季中稻正处在幼穗分化期,如果淹水一周以内,出水后尚能逐渐恢复生长,但对产量有影响。可采取尽早排水抢救、打涝稻田漂浮物,洗苗扶理,补施穗粒肥等措施。“但在排水时应注意,在高温烈日期间,不能一次性将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如一次性排干,因稻苗浸在水里,生活力弱,茎叶柔软,遇晴天烈日容易枯萎,反而加重损失。”李泽福指出,水稻受涝后,由于叶片损伤,增加了感病的机会。对于易发生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瘟病,退水后应及时防治。

双季晚稻正处在秧田待插期,此时的秧苗耐淹性较强,受淹时间不长、秧苗颜色基本正常的,可以采取及早排水洗苗、补施速效肥料、喷施多效唑进行控苗促壮等措施,同时移栽前2天至3天喷施“送嫁药”,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提前整理好大田,做到及时移栽,不栽超龄秧。

对受灾绝收稻田要在大水退掉以后进行补改种。一是实行“早翻晚”栽培。江淮南部和沿江地区在7月23日之前能够播种的,可以采取“早翻晚”进行补种。省农科院水稻所陈刚博士表示,“早翻晚”应采用直播栽培,每亩播种量10公斤至12.5公斤,迟播的要多用种,确保落籽均匀。二是蓄养再生稻。对孕穗期受灾严重的中稻,退水后穗部已毁,但根、茎仍活的稻苗,及时割去地上已坏死部分,蓄养再生稻,可获得一定产量。三是改种适应性强的作物。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改种玉米、山芋、花生、西瓜、胡萝卜、马铃薯、速生叶类蔬菜等适应性强的作物。

    相关新闻
实地探访安庆江心洲集中安置点:临时的家也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