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再新,我们也必须舍得”
7月27日下午4点,合肥上空飘着小雨。在合肥168中学体育馆安置点,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村民罗寿道正坐在床铺上,观看投影屏幕上播放的电影。
这里居住着和他一样的270多名受灾群众。因为分洪蓄洪,这些村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离开家园,住进了这个临时的“家”。
“那天转移得可紧急了,政府连夜组织了几十辆大巴车拉我们走,就带了点衣服等生活用品,家里大多东西都没带。”78岁的罗寿道回忆起7月23日凌晨的紧急撤离时说。
“农田淹了,家具泡坏了,损失是挺大。只要人没事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罗寿道言语中透着乐观。
在巢湖流域,还有一些圩区因分洪而选择主动破圩。圩区内的群众舍弃了自己的房屋、农田,换来的是更多人的平安。
“房子再新,我们也必须舍得。”在庐江同大镇南闸村,记者见到了前往抗洪大堤增援的村民盛俊福。
顺着他手指方向,记者来到了前方一座别墅样式的二层小楼。走进楼内,只见装潢较为讲究,但房子已经清空。
7月27日上午,记者看到白湖镇裴岗社区孙家院村民组村民张桃年一家人正在镇村干部帮助下打包撤离。虽然有些不舍,但是张桃年还是坚定表示支持:“在这困难时刻,一定听党委、政府的。”
几个小时后,13时45分,裴岗联圩裴河段120米宽的泄洪通道被打开。兆河沿线4道涵闸也开始泄洪。
为了这次分洪,裴岗联圩内2个行政村、4个社区村民转移,圩内2.3万亩水稻、莲藕、荸荠等即将损毁。
而正是滨湖联圩、蒋口河联圩、星火圩、裴岗联圩……一个个圩区的主动分洪,为减轻巢湖防汛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7日晚,巢湖中庙站水位已从最高13.43米,降到了13.13米。
“这里就像我们的家”
在合肥168中学,记者看到在体育馆进门口北侧房间门口挂着一块“中医保健”指示牌。肥西三河镇滨峰村村民夏云翠背靠一张椅子,双腿搭在一张凳子上,志愿者正帮她查看腿部状况。
“考虑到安置群众里老年人较多,我们准备了艾灸、推拿、保健操等中医理疗服务。”正在为村民义务服务的安徽中医药大学齐亚军告诉记者,他们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走出房间,记者见到偌大的体育馆整齐地摆满了床铺。“这里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代表经开区负责安置点管理的合肥经开区应急局副局长何果介绍,安置点为村民配备了毛巾、肥皂、牙刷等生活日用品。
合肥168中学副校长李善信告诉记者,村民的一日三餐由学校食堂按照高标准免费提供,并均由志愿者送到每位被安置村民床边。经过实地走访,记者发现村民不仅在学校澡堂可以免费洗漱,而且还可以免费使用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戴着小红帽的大学生志愿者汪若楠在来回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合肥团市委已组织了近3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安置点工作,分为物资发放、区域服务、登记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重点人群服务等组别24小时轮流值班。
据合肥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安置点现场,针对老人、儿童等重点群体,组织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市社会观护团心理老师成立一支15人的心理咨询服务队。在青少年活动室里,组织了以团员老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为主体的服务队,为孩子们提供学业辅导,为他们建起一个可学习、可玩耍的开放空间。
“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这里就像我们的家。”夏云翠说。
记者走进肥西师范学校安置点看到,学生宿舍成了安置群众的住宿点,一家人大多被安排住在一起,屋内有空调、卫生间。
“开饭啦!”27日晚5点半,志愿者推着装着盒饭的小推车走进宿舍楼,一户户送餐。
记者看到,菜有排骨烧千张、香菇鸡、酸辣白菜、西红柿炒鸡蛋。
安置点负责人介绍,伙食安排费了不少心思。比如,一开始早饭安排牛奶,但不少老人吃不惯,改成了稀饭与榨菜;因安置点老人较多,老人牙口不好,米饭煮得又软又烂……
“饭菜好吃。”肥西县三河镇滨湖村14岁的代照阳腼腆地摸着头说。
“一切都是为了让安置点村民过得安心。”包保肥西师范学校安置点的肥西县科技局局长高思法说。( 本报记者 许根宏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