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安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
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9-22 08:23:43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今年上半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但安徽创新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甚至取得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攻关

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之一,来自合肥“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总装等采购包,占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

近年来,依托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我省在原始创新领域,对标世界一流,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继2017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2018年10月又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保密通信。此外,自主研发缓冲拉杆关键部件保障“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6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新成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保驾护航;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3000多套部件产品……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攻克“卡脖子”技术

引领产业走向中高端

9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中性硼硅玻璃是国际公认的安全药用玻璃包装材料,其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出席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介绍,近年来,凯盛科技聚焦高端5.0中性硼硅玻璃包装材料关键核心攻关,成功生产中国首片高品质中性硼硅药用玻璃,是国内唯一采用国际先进“全氧燃烧”熔化技术和丹纳法成型工艺实现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量产的企业。

近年来,我省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一批尖端产业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长鑫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实现量产,中电科38所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合肥京东方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第10.5代线正式量产,蚌埠玻璃院研发出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科大讯飞研制出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58项改革举措为全国首创或领先,创新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方案”“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等,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8月15日上午,合肥高新区正式发布营商环境领跑计划。按照“领跑计划”,合肥高新区力争到2022年,进入长三角园区营商环境第一梯队,成为全国高新区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者。

近年来,我省深化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进合芜蚌自创区创新发展的主动力,着力探索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机制。合肥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合肥高新区被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芜湖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完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与中科院携手,在决策层面、协调层面、执行层面建立健全专门推进机构,形成三位一体多层次的组织架构。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进展顺利。加快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组建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科学研发平台。扎实推进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建设运营14个省实验室和14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先锋队”和“预备队”日益壮大。

(本网记者 汪永安)

    相关新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积极稳妥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